历史沿革
(1)北宋岳麓
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今长沙)知州朱洞在唐末五代僧侣建屋办学的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书院因办学成就卓著,被誉为“潇湘洙泗”。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匾额。岳麓书院逐渐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
大事记:
开宝九年(976)潭州知州朱洞创建岳麓书院。初建时,有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
咸平二年(999)潭州知州李允则重建书院,形成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基本规制。
咸平三年(1000) 王禹偁作《潭州岳麓山书院记》,盛赞书院为“潇湘洙泗”。
咸平四年(1001)李允则奏请国子监赐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
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
约崇宁四年(1105)潭州开始实行“三舍法”。潭州州学、湘西书院、岳麓书院号为“潭州三学”。
(2)南宋书院
南宋时期,张栻掌教岳麓书院,确定了“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从学者众,书院成为湖湘学派重镇。乾道三年(1167),朱熹自武夷山来访,与张栻论“中庸”之义,开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会讲之先河。岳麓书院由此形成学宗朱张的传统。
大事记:
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抚使刘珙重修书院,定养士额二十人,聘彪居正为山长。
乾道二年(1166)绵竹张栻掌教岳麓书院,作《岳麓书院记》,阐述“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
乾道三年(1167)朱熹访院,与张栻论“中庸”之义,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淳熙九年(1182)湘乡人王容肄业书院,中丁未科状元,为书院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淳熙十五年(1188)湖南安抚使潘畤重修书院,州学教授兼山长顾杞、堂长吴猎请陈傅良作记。
绍熙五年(1194)朱熹以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更建书院,增置生员,时来讲学。
嘉定五年(1212)何致游南岳,得禹碑拓片,赠转运使曹彦约,刻于岳麓山。
淳祐六年(1246)宋理宗赐御书“岳麓书院”四字,揭之中门。
宝祐元年(1253)庐陵欧阳守道任书院副山长,改塑先圣像。
德祐二年(1276)元兵破潭州城,院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书院毁。
(3)元明书院
元代,岳麓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成为天下书院的榜样。明代,岳麓书院多次扩建,形成现存建筑的基本格局。元明时期,书院仍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王阳明访院后,阳明心学也在此传播。
大事记:
元代岳麓书院大事记
至元二十三年(1286)学正刘必大重建书院。
至元二十八年(1291)长沙张图南任书院山长。
大德四年(1300)湖南道肃政廉访使卢挚聘高安姚江村为书院山长。
延祐元年(1314)郡别驾刘安仁率善化县主簿潘必大重建书院,吴澄作《重修岳麓书院记》、《百泉轩记》。
后至元年间(1335-1340)庐陵李遂初任山长,作新学宫,请复学田。
至正末年书院毁于兵火。
明代岳麓书院大事记
宣德七年(1432)长沙卫指挥周辛甫捐修书院讲堂。
成化五年(1469)长沙知府钱澍重建书院,绘孔子像于前殿,绘朱熹、张栻像于后堂。
弘治七年(1494)通判陈钢重修书院,杨茂元作记。
弘治九年(1496)知府王瑫重修书院,李东阳作记。
弘治十一年(1498)同知杨茂元建尊经阁藏书,作《紫阳遗迹》。
正德二年(1507)参议吴世忠改礼殿为大成殿,移建院左,成左庙右学建制。
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途经长沙,拜谒书院朱张祠。
正德九年(1514)山长陈论辑成书院第一部史志《岳麓书院志》。
嘉靖四年(1525)同知余夔建石牌坊于湘江西岸,因成地名牌楼口。
嘉靖九年(1530)颁赐《御制敬一箴》及《御注程子四箴》。
嘉靖十九年(1540)院生中乡试者十人。是年湖南中举三十七人。
嘉靖二十年(1541)同知林华招长沙举人入书院肄业。
万历十年(1582)张元忭主讲岳麓书院。
万历十八年(1590)知府滨州吴道行重修院舍祠宇,增“圣道中天”、“继往开来”二坊于文庙、朱张祠之间,朱张祠增“斯文正脉”匾。
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府吴道行刊印《重修岳麓书院图志》十卷。
崇祯六年(1633)山长善化吴道行辑印《岳麓书院志》十卷。
崇祯十一年(1638)王夫之肄业岳麓书院,与同学邝鹏升创立“行社”。
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帝亡,山长吴道行绝食殉国。
(4)清代书院
清代岳麓书院被列为省会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内容以理学为主,道光年间增建湘水校经堂,岳麓书院成为经学重镇。晚清维新思潮兴起,书院课程随之革新,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清中叶以来,岳麓书院英才辈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事记:
康熙八年(1669)偏沅巡抚周召南修复书院。
康熙二十四年(1685)巡抚丁思孔重修书院。
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赐“学达性天”匾额,及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十六种。
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沙府同知赵宁辑成《新修岳麓书院志》。
雍正十一年(1733)清廷颁恢复书院诏,岳麓、城南列为省会书院。
乾隆九年(1744)御赐“道南正脉”匾额。
乾隆十三年(1748)山长王文清手定《岳麓书院学规》十八条。
乾隆二十二年(1757)山长欧阳正焕手书院训“整齐严肃”。
乾隆四十七年(1782)湘潭罗典任山长,掌教二十七年,建书院八景、前台、爱晚亭等。
嘉庆十年(1805)书院学生衡山彭浚中状元。
嘉庆十七年(1812)宁乡袁名曜任山长,创建濂溪祠,祀周敦颐。与院生张中阶合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门联。
嘉庆十八年(1813)邵阳魏源肄业书院。
嘉庆二十三年(1818)安仁欧阳厚均任山长,掌教二十七年,门下弟子著录者三千余人,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皆出其门下建崇圣祠。
道光七年(1827)山长欧阳厚均勒朱熹书“忠孝廉节”、欧阳正焕书“整齐严肃”石碑,嵌于讲堂内壁为院训。
道光十一年(1831)巡抚吴荣光创湘水校经堂,以经学课试岳麓、城南书院生徒。左宗棠应校经课试,七次名列第一,次年中举。
道光十四年(1834)湘乡曾国藩肄业书院。
道光十五年(1835)湘阴郭嵩焘肄业书院。
道光十七年(1837)新宁江忠源肄业书院,秋试中举。新宁刘长佑肄业书院。
道光十九年(1839)平江李元度肄业书院。
道光二十六年(1846)衡阳丁善庆任山长。掌教二十二年间,成就人才甚众,曾国荃、刘长佑、刘坤一等皆出其门下。
咸丰十一年(1861)丁善庆重刊康熙《新修岳麓书院志》。
同治二年(1863)书院学生湘潭龚承钧殿试中榜眼。
同治六年(1867)丁善庆辑刊《续修岳麓书院志》。
同治七年(1868)巡抚刘崐重修书院,形成现存格局。山长周玉麒刊印《岳麓书院续志补编》。
光绪六年(1880)书院学生茶陵曹诒孙殿试中榜眼。湘潭叶德辉肄业岳麓书院。
光绪七年(1881) 宁乡程颂万肄业岳麓书院。
光绪二十年(1894)长沙王先谦任书院山长。书院学生茶陵尹铭绶殿试中榜眼。
光绪二十六年(1900)醴陵程潜肄业书院。
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赵尔巽奏请改岳麓书院为湖南高等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善化皮锡瑞代理学堂总理。
光绪三十三年(1907)曾熙任学监。在校学生二百七十人,毕业学生六十人。
宣统三年(1911)程颂万任学监,撰“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联悬于二门。
(5)湖南大学
自1912年起,湖南有识之士以岳麓书院为基础,三次筹建湖南大学。1926年,以岳麓书院为第一院组建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改为国立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逐渐发展成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名校。
大事记:
1926年,以岳麓书院为第一院组建省立湖南大学。
1937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湖南大学。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9月11日长沙市军管会接管湖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