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碑刻

2017年08月12日 15:13

1.唐刻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唐开元十八年(730),由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轶传“黄仙鹤” 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碑文纪录了麓山寺历史沿革。碑高272厘米,宽133厘米,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19字,碑左和右下方有损缺,整碑漫漶270余字。碑额饰有龙纹浮雕,上有阳文篆书“麓山寺碑”,碑侧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正书阴刻题记“元丰庚申元日同广惠道人来襄阳米黻”字样,“元丰庚申”即公元1080年。该碑保存在岳麓书院园林麓山寺碑亭内。




2.清刻岳麓书院学规碑

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撰文,受业子弟勒石。《岳麓书院学规》碑是清代书院教育水平的集中体现。正文共18条,从“育人”和“治学”两个方面入手,对书院学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做人与为学的要求。这个学规和讲坛上张栻的《岳麓书院记》一样,阐明了书院在培养人才上的一贯立场,那就是“怀古忧时,传道济民”。《岳麓书院学规》碑释文:

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

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

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

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

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

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

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

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刻蚤完;

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undefined



3.清刻王九溪读史经六法碑

王九溪读书法碑,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撰文,受业弟子刻石。王文清两次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前后达22年,在书院留下多方碑刻,最著名者为《岳麓书院学规》。《王九溪读书法碑》碑文分为《读经六法》和《读史六法》两部分,前者指《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的学习方法;后者指《史记》《汉书》等史书学习方法。碑高34厘米,宽51厘米。该碑保存在岳麓书院讲堂内。

碑文:

读经六法

一、正义   二、通义   三、余义

四、疑义   五、异义   六、辨义

正义:又名"疏",也称"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通义:疏通大义。

余义:主旨以外的意义、内容,指字的本义之外的派生义、通假义。

辨义:仔细比较,辨别词义。

读史六法

一、记事实 识记历史史实。

二、玩书法玩味写作方式。

三、原治乱探索朝代治乱的原由。

四、考时势考究当时历史时事与发展趋势。

五、论心术探讨历史人物的心性与权谋。

六、取议论吸取当时人的议论得失。



4.清刻忠孝廉节碑

“忠、孝、廉、节”四字为朱熹手书。明代曾嵌于岳麓书院尊经阁。后毁。现存石碑为清道光七年(1827),山长欧阳厚均刊立于讲堂。讲堂因此也称“忠孝廉节”堂。上世纪30年代,胡庶华任湖南大学校长时,将“忠孝廉节”列为湖南大学校训。碑高248厘米,宽158厘米。



5.清刻整齐严肃碑

“整、齐、严、肃”四字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山长欧阳正焕书,道光七年(1827)山长欧阳厚均刊立于讲堂。其中“肃”字碑毁于抗日战争,战后据拓本用沙灰塑制。上世纪30年代,胡庶华任湖南大学校长时,将“整齐严肃”列为湖南大学校训。碑高218厘米,宽138厘米。



6.清刻朱熹诗碑

       朱熹《诗奉酬敬夫赠言再以为别》。为清光绪年间巡抚吴大澂所刻。南宋乾道三年朱熹来书院讲学后与张栻同游南岳。朱熹在株洲与张栻告别,张栻作《送元晦尊兄》诗赠朱熹,其中有“不远关山阻,为我再月留。遗经得紬绎,心事两绸缪。超然会太极,眼底无全牛”等句。朱熹作此诗,其中有“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始知太极蕴,要眇难名论”等句,表达了此次访学的原由及对张栻的谢意。碑的刊刻过程及刻碑用意见碑后说明:“朱子赠南轩先生诗二首,载在朱子年谱,此卷墨迹余得自粤中,曾瞩乐生炳元以端石摹刻之。兹来湘后,重钩勒石,置之岳麓书院,当与北海遗碑并传不朽。” 碑高156厘米,宽41厘米。 该碑保存在岳麓书院御书楼院内南侧游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