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古建

2017年08月12日 15:13

1.大门

大门,始建于宋代,旧称“中门”、“黉门”。现存大门是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清同治七年(1868)大修之后的遗构。大门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两旁置有双面浮雕的汉白玉抱鼓石,为宋明时期珍贵艺术品。抱鼓石正面上有高浮雕“三狮戏球”,寓意吉祥如意,万世太平,下面是“梅兰竹菊”四种古代文人钟爱的植物;背面雕刻“锦鸡芙蓉”意为“锦上添花”,下面是“莲花鹭鸶”图,寓意一路清廉或路路连科。相传道光年间,岳麓书院学生、两江总督陶澍没收贪官曹百万财产时,发现这对古物,即转赠书院珍藏。

2.二门

二门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为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机炸毁,1984年重建。二门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名山”在这里指岳麓山,“坛席”即坛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生徒对老师的礼遇。原匾随二门一起被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

3.讲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书院讲堂由潭州太守朱洞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初创。“讲于堂、习于斋”是岳麓书院讲学的基本规制。书院初创时即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具备了讲学的规模。她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几经风雨,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重建,经同治七年(1868)大修后的遗构。为五间单檐歇山,前出轩廊七间,后连拜厅,总面积468平方米,屋高29.7米。因讲堂两壁嵌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因此也称“忠孝廉节堂”。

4.御书楼

御书楼始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原称书楼。后多次遭毁,地址也多次变迁,名称也相继改为藏经阁、尊经阁等。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建御书楼于今址。清末藏书14600多册。1938年被日机炸毁,楼内藏书大多被毁。今存建筑为1986年重修。 “御书楼”三字集朱熹字所成。

岳麓书院藏书的来源极为广泛,大体可分为皇帝赐书、地方政府拨款购置、书院自购、社会人士捐置和书院自刊等途径。

今天的御书楼仍作为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及学生使用,继续发挥着书院的藏书功能,藏书逾6万册。

5.大成殿

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书院的文庙和专祠是书院四大规制之一,体现了书院祭祀功能。岳麓书院祭祀孔子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南宋时曾建礼殿,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明弘治十八年(1505),改礼殿为大成殿。明正德二年(1507)守道吴世忠仿郡县学宫之制,建文庙于院左,即今天所在位置。抗战期间,文庙被日机炸毁,只存石雕、石狮、石坊、照壁。书院文庙,是历代山长宣扬儒教的重要场所,起着崇尚圣人、推崇学统、劝诫规励、践履识礼的重要作用。

大成殿,是文庙主体建筑。“大成”一词源于《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大成”作为殿名,始于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皇帝“诏辟雍文宣王以大成为名。”自此,天下文庙不论大小皆有大成殿。大成殿采用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藻井天花,雕龙画凤,属帝王规格。殿内现已恢复明代祭祀规制,刻孔像及赞语,列绘四配像,陈设簋、簠、笾、豆诸礼器。

自2013年起,书院恢复中断百年的祭孔仪式,每年阳历9月28日,岳麓书院在大成殿举行祭孔祀典。岳麓书院祭孔祀典为学术型祭孔,没有完全延续古礼,但保留了祭祀仪式的基本仪注,包括迎神、三献礼、读祝、望燎等。参与祭祀的人员以书院师生为主体,这也是岳麓书院千年祭孔的传统。书院师生集体参加祭孔祀典,切身体会传统礼仪文化,也是致敬先圣先贤,传承学脉,弘扬文化、培育人才的重要举措。

6.园林·书院八景

园林位于书院中轴线后部南侧,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当时,罗典任山长,辟书院周围空地,修池塘泽沼,筑亭台假山,引溪泉涧流,植名花树木,形成了最初的园林景观。罗典之后的历任山长,继续进行建设,但由于世事变迁,园林渐渐荒废。今存园林为1992年修复。

园林中,最有名的景致有两处。一为碧沼观鱼,一为花墩坐月,均列人书院八景之中。书院八景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山长罗典所建的园林景观。八景分为前四景和后四景。前四景为: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后四景为:花墩坐月、碧沼观鱼、竹林冬翠、曲涧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