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荣 | 西方的淮南子研究
2024年6月11日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第四十二讲开讲,由岳麓书院历史系教授李伟荣主讲“西方的淮南子研究”。岳麓书院历史系教授蔡慧清主持讲座。
本场讲座系统介绍了西方《淮南子》译介与研究的基本概貌、研究内容及相关学术共同体,揭示了《淮南子》在西方日益受到重视的学术盛况。
李老师首先梳理了《淮南子》早期在西方传播的历程,认为西方第一次提到《淮南子》的文献是1862年《维也纳皇家科学院报告》,后在湛约翰(John Chalmers)、福斐礼(Frederic H. Balfore)、哈雷兹(Joseph Charles de Harlez)、何可思(Eduard Erkes,台湾译为叶乃度)、英国史学家巴克尔(E. H. Parker)、莫安仁(Evan Morgan)等人的努力下,相关研究得以全面展开。
关于西方《淮南子》研究的主要内容,李老师认为大致涉及宇宙论、人性论、学派问题、作者问题、成书过程及时间问题等方面。如普鸣(Michael puett)的《作与不作:早期中国对创新与技艺问题的论辩》一书中涉及到《本经训》和《氾论训》时,认为文字的创造、井的发明摧毁了自然的适度平衡,致使粟雨于天而非萌于地,龙不依时而登天。在作者描绘中,创造根本地僭越、毁坏了自然所生成的关系。牟复礼(Frederick Mote)则基于《精神训》作出了“真正的中国的宇宙论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过程”的著名论断。
李老师指出,西方《淮南子》研究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学术共同体,包括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刘殿爵(D. C. Lau)所指导的博士生古克礼(Christopher Cullen)和安乐哲(Roger T. Ames)等,就撰写了与《淮南子》有关的博士论文;同时该校著名汉学家葛瑞汉(A. C. Graham)在指导古克礼和安乐哲等人的博士论文时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而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培养了一大批围绕《淮南子》进行研究的博士生,如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担任讲座教授的普鸣(Michael Puett),哈佛大学毕业后担任教授的马绛(John S. Major)Judson Murray、桂思卓(Sarah A. Queen),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后任布朗大学讲座教授的罗浩(Harold D. Roth),等。而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包弼德(Peter K. Bol)、葛瑞汉、史华慈(Benjamin A. Schwartz)等,都对马绛、桂思卓和罗浩等人的《淮南子》翻译和研究给予了诸多学术指导。同时,一批华裔学者如杜维明、陈荣捷、刘殿爵、贾晋华等也在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学者如张学智、张翰墨、郑泽绵等,也渐渐活跃在国际《淮南子》研究界,对国际《淮南子》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次讲座精彩纷呈,听众表示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可以以一种新的视角来重审《淮南子》这一经典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