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可君 | 以生物学为生命哲学的新范式

2025年04月22日 11:47

4月14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夏可君教授讲学,主题为“以生物学为生命哲学的新范式:从康德与尼采重新开始”。岳麓书院哲学系舒远招教授主持讲座。

夏可君教授首先分析阐释了本次讲座讨论的问题以及主要思考策略。一方面,紧扣康德关于他那个时代的生物学的背景来展开相关复杂问题的探讨,即预成论与后生论或表观遗传的关系的讨论。另一方面,则是以尼采的生物性的认识论,来并置阅读康德、重构康德。进而以此来思考如何以当前的生物学认知,拓展生物性的哲学之为新范式。

讲座第一部分,夏可君教授讨论了康德如何理解生物学的表观遗传,或生物学的历史背景如何影响了康德的纯粹理性与判断力。在他看来,先天与后天的生物学置换表明,先天(a priori)是指基因遗传,如DNA中心法则,是生物演化的“先天”基础。后天(a posteriori)则是表观遗传,如环境影响的基因表达,对应后天习得的经验。康德提出预成论学说,以及新生论(后生论,表观遗传)学说的区分。康德的学说中,他试图用目的论解释有机体的自组织,如“自然目的”,但生物学表明自然无目的,只有偶然性,如达尔文演化论。

讲座第二部分,夏可君教授并读尼采与康德,阐述康德哲学体系的生物性的哲学转换或重置。他表示,先天与后天被置换后是“判断”被“活着”置换,此后是先验感性论(空间与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被生命周期(Life Cycle)与周围世界(Umwelt)所转换,知性范畴即范畴表的一一被置换。量的范畴是吞食行为,在尼采则是体现为原初吞食(einverleiben)的同化的意志力,认识就是同化与消化的能力——生命力的体现。质的范畴质的范畴,核心是“变态的保护性”。关系的范畴中,置换的核心是共生的目的性。

最后,他总结指出,现代性的哲学基本上是被生物学范式或进化认识论所潜在地决定的。不过,目前尚未获得自觉的反省。中国哲学中,道家“生生”思想与表观遗传、生命技术的结合,可能提供新范式,进入这个新概念的思考中。

在互动环节中,听众围绕本次讲座主题踊跃提问,夏可君教授逐一回应,现场讨论热烈,进一步丰富了讲座内涵。

【主讲人简介】

夏可君,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年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曾荣获“2023欧洲诗歌暨文艺荷马奖章”。夏可君激活中国的“虚”与“余”、“让予”与“无用”等概念,通过与当代世界哲学对话,而形成自己的哲学表达。已经出版个人哲学与艺术著作20多部,策划艺术展览三百场次,倡引虚薄、虚白艺术、新锦灰堆等批评概念。近期代表著作有:《虚薄:杜尚与庄子》《一个等待与无用的民族: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第二次转向》《无用的文学:卡夫卡与中国》《无用的神学:本雅明、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烟影与面纱:现代性的无用美学》《余让与诡异:世界哲学的重新开端》,以及2019年英文专著Unthought of Empty: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Aesth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