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教师专场第六讲 | 李清良教授讲授“诠释之道——现代诠释学探索的中国方案”

2021年12月24日 14:52

为发扬岳麓书院朱张讲学传统,促进学术研究,推动书院的建设与发展,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策划及组织“岳麓书院讲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专场系列讲座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学科研岗教师主讲。12月21日晚,书院教师主讲专场第六讲由哲学系李清良教授主讲,哲学系陈岘副教授主持,主题为“诠释之道——现代诠释学探索的中国方案”,主要内容为:回应质疑,依据中国学术传统来理解诠释学,明确所有的诠释学探索,其实都是对“诠释之道”的探索;探讨从本体诠释学到“诠释之道”的理论过程,由此展开诠释之道的四大层面和三大特性;同时明确了在当下提出“诠释之道”的一些重要意义。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清良教授

李清良老师首先指出,“中国诠释学”研究是近20年来学界广泛关注的一大热点,但也不断有学者提出质疑:1.中国只有解释传统没有“诠释学”传统。2.诠释学不存在“中国”和“西方”之别。3.中国不需要诠释学这种现代知识样式。

这些质疑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现代西方诠释学作为诠释学的唯一形态。然而其实诠释学既有古今之别,也有不同形态。并且,即使是现代西方诠释学,也并没有一个固定形态和标准。而要回答这些质疑,最关键的是要讲清“诠释学究竟是什么”,如此才能讲清“为什么要有诠释学”,从而讲清“为什么要有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诠释学”。

对于这个问题,李清良老师认为,所有的诠释学探索,其实都是对“诠释之道”的探索。依照中国学术传统,事事物物莫不各有其道。君道臣道,父母之道,修齐治平之道,用兵之道,经商之道,茶道,棋道……。诠释活动自然也有“诠释之道”。只不过在中国传统中,诠释活动并未被作为一项独立的活动进行反思和考察,而是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来把握,因而“诠释之道”也被纳入“为学之道”来探索。这在广泛的中国传统经典文本之中有很多讨论。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生存活动与生存现象未被专题化,并不妨碍被领会和把握。在中国古代,“诠释之道”就在“为学之道”中被更圆融地把握。中国的诠释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对于诠释之道有着极为多样而深入的探索。

李清良老师指出,“诠释之道”与“诠释学”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中国古代诠释传统包含了中国古人对“诠释之道”的认识和探索。中国古代虽无此专名,但依其传统,我们可在西方诠释学的激发之下,或者说在中西视域交融中,增添“诠释之道”这个新概念。

那么,从本体诠释学如何过渡到“诠释之道”呢?对此,李清良老师援引了成中英先生的说法进行了说明:

“诠释可以是对本体之道的诠释,也可以是自本体的理解中进行诠释。无论对本体或自本体的诠释都可说是在本体之中。……诠释是语言的道的活动,因而‘本体诠释学’也可以看成‘道的语言学’或‘道的道说学’。”

“道是本体概念,但道也可以是方法概念。就事物与宇宙整体言,道是本体,但就个别事物与目标言,道却可以是方法、途径与功夫。”

随后李清良老师指出,与“道”的三大特性对应,“诠释之道”具有三大特性:1.体用兼赅:“诠释之理”是“体”,“诠释之德”、“诠释之例”与“诠释之技”是“用”。后三者中,“诠释之德”又与另二者构成体用关系。2.各异其道:不同文化、不同流派、不同时代等等对于“诠释之理”的领悟与理解不尽相同,见仁见智,但各成一体。3.并行不悖: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其当。

类似于唐君毅先生提出、傅伟勋先生完善的《老子》中的“道”的六大层面,“诠释之道”则具有四大层面:1.“道理”层面的“诠释之理”:诠释活动固有的本质与规律。2.“道德”层面的“诠释之德”:诠释者为顺应“诠释之理”所必须具备的修养与德行。3.“道用”层面的“诠释之例”:诠释者为顺应“诠释之理”所必须遵循的体例与规则。4.“道艺”层面的“诠释之技”:诠释者为顺应“诠释之理”所必须遵循的技艺与方法。

接着,李清良老师提出了“诠释之道”的五个要点:1.各种形态的“诠释学”都是对“诠释之道”的探索。2.所谓“诠释之道”,是指用以反思、解释、规范和引导各种诠释活动的一套理念、规则、体例、方法和技艺等。3.完整系统的“诠释之道”包含多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和层面,“诠释之理”只是其中一个层面。4.不同的文化、学派和时代对于“诠释之道”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而各成一体。5.不同的“诠释之道”并行不悖,彼此之间可互相交流沟通、吸收借鉴,但无法完全照搬和替代。

李清良老师认为,这种“诠释之道”的提出具有三点重要意义:1.可有效阐明“中国诠释学”研究的合法性。只要承认“诠释学”是对“诠释之道”的探索,就可以说各大文明都有其诠释学传统,中国也不例外,只是形态各异、导向不同而已。2.可为各种诠释学资源的整合提供学理依据。“诠释之道”的提出,可以打通古今异形的诠释之道,可以贯通不同层面的诠释之道,可以整合不同流派的诠释之道,可以会通不同文明的诠释之道。3.可为现代诠释学的多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诠释之道”概念的引入,为各大非西方文明探索不同于西方的现代诠释学提供了一种理据,现代诠释学必将由西方文明的一枝独秀到各大文明的百花齐放。“诠释之道”概念也可为中国现代诠释学的建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可将中国学术传统最核心的部分即有关“道”的思想和智慧顺理成章地导入现代诠释学探索之中,从而可为现代诠释学的探索提供一个基于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的视角与方案。

最后,李清良老师对现代中国诠释学的探索路径进行了展望,认为其探索路径应当多样化,并且必须基于整个诠释学传统,要强调“以道观之”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探索,力求实现存在论、德性论、规则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李清良老师用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将“诠释之道”理论的来龙去脉讲了个透彻,让大家受益匪浅。(图文/严木远)


主讲人简介

李清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大学中西经典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中国经典诠释传统、湖湘文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理论化与现代化研究”等课题多项。出版《中国阐释学》《熊十力陈寅恪钱钟书阐释思想研究》《湖湘文化名著读本哲学卷》等专著多部,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