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458期 | 何人可教授讲述“面向‘一带一路’的长沙窑设计创新”
11月8日晚,湖南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何人可教授主讲岳麓书院讲坛第458期,主题为“面向‘一带一路’的长沙窑设计创新”,本场讲座为线上直播,在线听众共计39.3万人次。
湖南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何人可教授
讲座开始,何教授先针对演讲主题作出解释,他指出,讲座有两个关键词“长沙窑”和“一带一路”。关于“长沙窑”,何教授以1998年发现的唐代“黑石号”沉船上的56000件长沙窑产品为例,说明长沙窑在千年前就是中国与西亚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友好往来的重镇和典型。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沙窑就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关于“一带一路”,何教授解释道,本次讲座所说的长沙窑研究,是以“一带一路”为前提(或视野)的研究。
长沙窑位于长沙地区的铜官镇,故又称“铜官窑”,是当时中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何教授指出,长沙窑最近成为了世界陶瓷研究的一个焦点,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院刊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将其评为“长沙窑是中世纪全球化的一个样板”。“黑石号”及其所载长沙窑陶瓷器的发现,展现的不仅仅是商品的贸易,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交流。通过陶瓷这种物质产品,中西方在商品、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长沙窑兴盛于唐代,也进一步证明了唐代是一个极其开放、繁盛的时代,为中西交流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杆。今天,在世界多个国家的重要博物馆的收藏中都可以看到长沙窑的陶瓷器身影。
接着,何教授从历史沿革、对比研究、古窑现状、展望和建议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长沙窑与波斯陶瓷。
何教授以一个小视频展示了古长沙窑的一些基本情况。他指出,长沙窑起源于唐代,到唐中期达到鼎盛,五代时期走向衰落,宋代销声匿迹。直到现代的考古发现,才把长沙窑再一次的拉回到现代人的研究视域。长沙窑陶瓷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来源:北方唐三彩、岳州窑和波斯瓷器。长沙窑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绚丽的色彩、新奇的图案和造型、低廉的价格。何教授认为,长沙窑是最早发明釉下多彩的窑口。釉下多彩的发明,打破了当时“南青北白”的格局,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艺术。长沙窑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陶瓷口岸之一,是当时“海上陶瓷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通过“海上陶瓷之路”,长沙窑的产品在唐代已出口29个国家和地区。长沙窑还是面积最大的古窑文化遗址,在“十里陶城”已发现古龙窑19座,古窑包13处,遗址面积达30万平方米。长沙窑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龙窑。唐代谭家坡古龙窑总长41米,宽2.8米至3.5米,坡度9度至23度。长沙窑的产品还有最早的釉下彩绘,这些釉下彩绘生动简洁,色彩绚丽,线条纹饰潇洒飘逸,开一代新风。在陶瓷装饰上,长沙窑也是最早开创陶瓷模印贴花技术的窑口,将陶泥模印出花纹后,粘贴在窑品上,施以彩釉,技艺精湛,在陶瓷史上堪称一绝。长沙窑最早发明了铜红釉烧制技术,为后世陶瓷器皿上的釉里红、祭红和其他红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商业模式上,长沙窑开创了最早的“股份制”合作,陶工们分工明确,制泥、成型、销售、合伙集中烧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沙窑还最先涉足商业广告语,在陶瓷器上标出了“绝上”“美酒”“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等广告语,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社会的商业繁荣。长沙窑最早创釉下彩诗文题记,可以说开创了用书法、中国文字做陶瓷器装饰的先例。陶瓷器物装饰与唐代文化紧密结合,将“五言”“七绝”书写在壶体上,充分体现了当时民间文化的繁荣。
在何教授看来,长沙窑陶瓷器的器型、图案、色彩与波斯瓷器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沙窑兴盛的时代,波斯是阿巴斯王朝。当时,波斯陶器的器型、材料、工艺等与我们有较大的区别。在烧制技术上,当时波斯陶器是低温系的陶器,而中国陶器则主要是高温系陶器。在釉色上,波斯陶器主要是碱金属釉、铅釉,而中国陶器则主要是灰釉。在装饰上,波斯陶器主要是几何纹样,在早期,甚至几何纹样都十分少,而主要以文字为装饰。
随后,何教授介绍了长沙窑外销波斯的原因。一是,当时阿巴斯王朝不允许普通百姓用金银器,因此,长沙窑出口的陶瓷器中,就有许多黄色的釉彩,这是模仿金器,而蓝色和灰色的则是模仿银器。二是,伊斯兰文化一直都十分喜爱中国的陶瓷器。三是,阿拉伯民族非常擅长贸易。四是,唐代十分开放的文化氛围。
根据现代的考古发掘,长沙窑的产品在朝鲜、印度尼西亚、伊朗、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地都有被发掘出土,而且数量较大,有些保存还十分完整。在中国扬州、宁波、上海等地也发现了大量长沙窑生产的陶瓷器。
从“黑石号”上发现的长沙窑陶瓷器来看,具有十分明显的“外销瓷”特征。这就表明中国陶瓷器与伊斯兰陶瓷器有着非常密切的交流和影响,这种交流和互鉴在器型、图案、色彩、装饰方面都有体现。在器型方面的典型有:有流的灯具、瓷化的金银器,如溜肩长嘴壶、海棠式杯、双耳壶、夹耳盖罐等。在装饰方面,因波斯王朝早期禁止任何的偶像崇拜,装饰只能是文字。而长沙窑要将产品销往波斯,便在许多纹饰中模仿波斯风格,如在国内首创了用文字作为陶瓷器的装饰,不同于中国的鹿、鸟、鱼、狮子等动物图纹,几何图纹,抽象纹样,生活场景装饰等。在颜色和技法方面,有单色彩、多色彩、斑块彩、线彩、条形彩、点彩,大写意画,模印和贴花等。各种不同的色彩技法的使用,都能在波斯的金银器、铜器、玻璃器中找到对应的存在,如黄釉瓷、白釉瓷、蓝色和绿色的瓷等。
在谈到长沙窑保护、开发的展望和建议时,何教授强调,我们一定要做好长沙窑的保护工作,政府、企业、学校、社会要联动起来。要注重数字化平台的搭建,进行数字化的保护和复原。要把长沙窑作为一个地域性的品牌向社会推广,建立地域品牌系统。要用新的审美、新的生活方式,让长沙窑重新回到当代生活,让长沙窑活起来。另外,还要创造新的美感,加强历史文化知识教育,并根据年轻人的需要做一些新的设计,让年轻一代把长沙窑发扬光大。
为了研究长沙窑,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团队发起了“设计新丝路”系列学术活动,与国内外相关的高校和机构联合举办了讲座、工作坊、学术会议等活动。这些活动为我们研究和保护长沙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思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和成果。何教授强调,研究长沙窑,最重要的是一个方面就是要注意长沙窑的产品销往海外,不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是基于一种文化的需要。长沙窑的产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载体。
基于此,何教授介绍了“重走丝绸之路——长沙窑陶瓷跨文化考察之旅”。此次文化考察,何教授和他的团队重点考察了伊朗境内重要的丝绸之路节点、博物馆、以及相关遗址,进行了现场、实地的考察和研究。通过这些考察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有些还发表在高水平杂志上,有些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湖南大学团队还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做了长沙窑海上丝绸之路交互地图设计。以多媒体、动态的形式介绍了长沙窑外销陶瓷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重要的节点、及相关出土产品的详情。
此外,何教授及其团队还做了“黑石号”沉船相关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把“黑石号”进行复原,以三维的方式重建和呈现了“黑石号”及其所载产品,通过特殊的技术可以十分真实的体验“黑石号”及其产品。还做了65个“一带一路”国家的设计地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92个设计、手工艺、媒体艺术、音乐城市介绍。还举办了“2018长沙媒体艺术节暨‘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组织实施了“体验长沙驻留计划”,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邀请了来自印度、埃及、白俄罗斯、赞比亚、阿塞拜疆共和国等国家的10多位青年艺术家了解、体验长沙的风土人情,并共同进行艺术创作,为世界年轻设计师、艺术家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发起了“2018‘金砖国家设计对话’国际研讨会”,共同研讨不同文化的交流。
最后,何教授强调,重视长沙窑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沙窑体现了全球化和文化的交流互鉴。而通过长沙窑的研究和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我们一定要有全球化的眼光,注重文化的交流互鉴。(图文/陈永豪)
【主讲人简介】
何人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丹麦皇家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多次担任红点奖、红星奖、IF奖、G-Mark奖、Core77奖等国际设计大奖评委,主要从事工业设计史及设计战略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省人民政府二等功、湖南省人民政府徐特立教育奖。编著、译著有《工业设计史》《美国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概论》《交往与空间》《新城市空间》《设计辞典--20世纪50位著名设计师传略》等。
【讲座直播回看】
长沙窑何以创新与发展?何人可教授开讲岳麓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