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乌云高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晓共议“当前蒙元史研究的基本问题”

2021年04月16日 09:49

4月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乌云高娃研究员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刘晓教授应邀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作主题为“当前蒙元史研究的基本问题”的会讲。讲座由岳麓书院历史系毛海明副教授主持,湖南大学等高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共计70余人参加了讲座。

乌云高娃研究员(左)和刘晓教授(右)

在正式会讲之前,乌云高娃研究员和刘晓教授分别就“元代译官与驿站”、“元代湖广行省镇戍体系的形成”分别展开阐述和讨论。高娃老师首先指出译者和驿站交通网络二者息息相关,在古代的外交、文化交流、商贸活动中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影响,随后又重点论述了“译”与“驿”的起源和发展、“译”与“驿”及会同馆、“译”与“驿”及丝绸之路三个具体问题。在阐述中,高娃老师展示了大量多语文本的实物图片,使听众对蒙元时期的多文化交流融合现象理解更为具象、深入。刘晓教授则首先展示了元代军事组织的圈层结构和各类军事组织分布图,直观地说明了湖广行省镇戍军所处的圈层和位置。而后,刘老师介绍了湖广行省的成立和江南镇戍体系逐步形成的过程,逐一考证了各万户府军号和镇戍地,并对不少驻军人员作了说明。刘老师指出,目前尚有三个镇戍地的万户府待考,有两个万户府的驻地不详,鼓励大家一起探讨。

讲座现场

随后,二位学者就“当前蒙元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展开讨论。

高娃老师首先提及沈卫荣教授提出的“大元史”视角,指出元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路径是对多语种历史文献的发掘、解读和研究。高娃老师同时澄清,虽然她的研究较多利用蒙文文献,但是并不要求学生都学蒙古语。她结合某个报考学生的实例说明了当今人们对蒙元史研究存在的误解。刘老师认为,元史研究的难点大概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时代太短;二是少数民族(蒙古族)占主要统治地位;三是存在较多语言的史料。在语言这一问题上,他进一步指出,语言是工具,不是目的。我们从事历史研究,能懂一些相关语言当然更好,不太懂也可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克服。他还指出,相较于汉文和波斯文史料,蒙古语史料反而占据了少数比例。而且,汉文史料的发掘程度远远不够,仍然大有可为。

随后,现场听众就相关疑问向二位学者提问请教。二位学者对“元代驿站的设置”、“行省辖区变动对镇戍区的影响”、“元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实例”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详尽的解答。讲座主持人毛海明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二位学者的研究分别代表了蒙元史研究中多语文本研究和汉语文本研究两种取径的前沿高峰,讲座深入浅出,让听众收获颇多,且能引发思考。

本场讲座持续了约两个半小时。最后,现场听众以热烈的掌声向二位学者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期待能有更多这样的讲座在岳麓书院举办。(文/袁小铃  图/普庆龄)


主讲人简介

乌云高娃,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元史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元史、古代东北亚史、中外关系史。主要从事元朝与高丽、日本关系史研究,多语文本视野下的元史研究,朝鲜司译院蒙古语学研究,明四夷馆及《华夷译语》研究等。专著有《元朝与高丽关系研究》和《明四夷馆鞑靼馆及<华夷译语>鞑靼“来文”研究》。发表论文有《朝鲜司译院“蒙学”蒙古语教习活动研究》《明四夷馆“鞑靼馆”来文初探》《〈蒙语类解〉与〈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朝鲜司译院的“类解书”与〈华夷译语〉》《忽必烈诏谕日本及高丽的态度》等60余篇论文。

刘晓,山东烟台人。历史学博士。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今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宋辽金元史研究室主任。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