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培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当代教育还缺什么?
【导言】
当下的中国教育,一方面是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国民教育整体水平一路高歌猛进;另一方面,社会上针对教育领域的负面批评不绝如缕,师德问题、师生关系问题、考试制度问题等等。在现行官方教育系统之外,书院、私塾、学堂等各种形式的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似有兴盛之势,同时,全国中小学课堂也在不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比重。从内容到形式,传统文化教育究竟价值何在?它如何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
2018年6月下旬,“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活动之“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活动当天,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接受凤凰网国学频道专访,解读当代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经验、特殊价值与发展方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杨东平
一、走访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这些经验值得推荐
凤凰网国学:您曾经走访调研过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能否介绍一些您认为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价值?
杨东平:我想国内的传统文化教育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体制内的学校,一部分是体制外的,体制外的也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些不同部分。那么从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比较活跃的主要还是体制外的学校,有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尝试,有不同的“光谱”,大家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我想如果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的话呢,一类是像台湾的道禾教育,他们今年也想在广州开办一个新的道禾学校,他们比较注重在形式上按照孔子的“六艺”框架来建构学校教育,目标是要打造一个真正的“中国学校”,也就是说区别于美国的学校、日本的学校、德国的学校,是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质的一种学校,所以它在这方面是很有效的。
还有伏羲教育,它首先是在体制内的农村小学开始取得突破,现在在全国有三百多个伏羲班不胫而走。我个人认为它的经验特别具有认识价值,它突破了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做减法”的教育,而且是面向农村儿童的素质教育,所以其创办人不说他们是国学教育,而是素质教育,但是他是以传统经典作为语文课的教程,也开设其他的课,在三年级以前不怎么教数学,五年级以前不教英语,一年级不学汉语拼音,就是按照传统的中国的识字教育的方式,通过指读和读经的方式来学习汉字,所以学生到了二、三年级的时候,汉字的识字量就非常大,而且繁体简体都识。伏羲教育的特色叫做“母乳喂养”,就是汲取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把它引入到现在的学校教育当中。
那么,像北京的明悦学校,他们是那种创新型的,国内现在有一批这样的,都是采取“植根中国面向世界”,即融合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这么一种教育理念,培养能够面向世界的中国人。我觉得这个概念还是挺重要的,因为我们今天讲尊重传统文化,汲取传统的智慧,并不是要回到过去,也不是为了培养一个古代中国人,还是要培养能够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所以在像明悦教育这样子的课程当中,读经教育占很大的比例,同时,还开展多种所谓“批判性思维”、“项目式学习”(的教育),包括辩论、表演等等,引入各种新的教育创新的元素,所以在那儿你可以看到,学生不仅有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情感和知识,而且非常生动活泼,不是我们想象当中所谓的书呆子。
在大多数的公办学校,仍然只有所谓诗歌诵读或者《三字经》这类蒙学的教育,处于比较浅的层次上,或者说这类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应试教育的一个“美丽的花边”。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小学阶段的课程种类非常多,压力也非常大,所以如何真正让传统文化教育进入学校,尤其是在公办学校,这还是一个探索的问题。譬如说,像书法教育,要真正在小学普及也是非常困难的,第一没有师资,第二没有时间。所以整体而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体制外的学校比较活跃。
二、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何在?道德与语文合一
凤凰网国学:针对中国教育的现状以及发展,传统文化教育有何必要性价值吗?能否助力于解决中国教育问题?
杨东平:我想现在有很多家长非常关心传统文化教育,甚至抛弃在大城市的生活、工作,带了孩子到外地去投奔以国学教育为主的一些学校,甚至参与“读经教育”,那么这不仅仅是由于家长对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一种情感,也是由于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弊病的一种认知。
其实这个认知是共同的,在我们现在以应试为主的学校教育体制当中,道德教育和人格养成是没有地位的。所以当一个人经过了十年、八年的应试教育的打拼,披头散发、两眼无光,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人性、人格和个性都是无从谈起的。
最近发生的一个比较惨烈的个案,就是山东的一个初三的班上,第二名的学生把第一名的学生杀死了,这虽然是个个案,但是它也是我们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滑坡的一个征兆。所以传统文化教育它有一个最明显的、最直接的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补救道德教育的不足。譬如说,为什么现在很多学校、家长非常喜欢《弟子规》呢?其实《弟子规》在做传统文化研究、国学研究的人的视野当中,它算不上是经典。很多做文化研究的人也认为,它跟当代生活不合拍的缺陷也比较多,但是为什么它受到很多家长和学校的追捧?因为它简单有效,它可以实际地帮助孩子建立一些行为规范,最后改变道德行为。那么,从读经教育的角度来讲,更是如此,读经教育的一般不会读《弟子规》,有点看不上,它是从四书五经开始。
中国的传统经典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教育,它的内容本身就是追求和培养一种君子人格,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所以在这种传统经典的熏陶和濡染下,一个孩子自然会品行比较端正,在这个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种包含了道德教育的价值。所以像在那个伏羲学校,他们不会另外开道德教育的课,因为你把这些经典读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和语文教育是合一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或者说非常大的价值。
另外,涉及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像那些以国学经典作为主要教材的这些学校,实际上它一个很重要的追求,我称之为培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也就是不仅仅培养能考试的、能上名校的、能出国留学的人,而且对中国的文化及传统文化有认知、有情感,能够融入自己的生命。譬如说,我们经常说,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最浅的层次就是《舌尖上的中国》,你有一颗中国胃,对中国文化的感知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的,但是经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他还要有一颗中国心,还要有一颗中国的头脑,就是中国人的智慧,这些东西是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承的。
三、当下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如何?现缺全国范围调研
凤凰网国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最近启动了《中国当代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项目,这个项目定位是怎样?
杨东平:《中国当代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这个研究项目是由敦和基金会委托的,我想它的意义是对于当前中国各个领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做一个扫描,做一个调研,认识一下全貌。传统文化教育不限于学校教育,也不限于小学,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它都有表现。在学校系统之外,其实还有非正规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这个系统,包括民间的传统文化教育,包括私塾、学堂、书院等等,它面向包括网络平台、大众媒体、自媒体的这种文化和教育传播,形式非常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