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开讲“戴震的经学解释学及其当代的活化”(附讲座直播回放)
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主视觉图
7月25日14时30分,“致敬国学: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名家讲学专题系列之第二场人文讲会暨岳麓书院讲坛第426期开讲,武汉大学哲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应邀主讲“从经学解释学到经典解释学——戴震的经学解释学及其当代的活化”。本期讲座由凤凰网“风直播”平台全程直播,在线听讲人数达20.2万人次。
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于5月20日正式启动,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联合主办,贵州心悠然酒业战略支持。主办方将组织评选全球华人国学奖(国学终身成就奖、国学成果奖、国学传播奖及国学新秀奖),并针对疫情背景下的民生问题、心理建设问题、文明冲突等问题举办系列高峰论坛和人文讲会,以更多元的方式探索国学传播与文化创新的路径。为此,岳麓书院、凤凰网特策划和组织了“岳麓书院讲坛·第四届国学大典专题系列”,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登坛开讲,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呈现,希望在这个非常之年,汇聚文化思想精英,激活传统智慧资源,去复古悬空之议,直面当下现实危机,探寻匡时济世之方,推动文明之间的正向交流。
吴根友教授
讲座主要围绕“解释学与解释学的循环”“戴震经学解释学的三个基本原则与理想性目标”“从经学解释学到经典解释学”“戴震经学解释学的内在限制”等四方面展开。
吴根友教授首先对“解释学”进行释义并介绍“解释学循环”的三个阶段。他指出,解释学(Hermeneutik)本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早期主要是一种神学解释学,可视之为一种“《圣经》的技术学”。经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对解释学的理论建构,成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系统理论”,直到海德格尔才“把理解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来把握,从而使诠释学由精神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一种哲学。”伽达默尔在此基础上将本体论意义上的诠释学发展成为一种“哲学诠释学”,这种哲学诠释学“决不是一种方法论,而是人的世界经验的组成部分。”“哲学诠释学乃是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试图通过研究和分析一切理解现象的基本条件找出人的世界经验,在人类的有限的历史性存在方式中发现人类与世界的根本关系。”
吴教授进一步指出“解释学循环”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作为施莱尔马赫之前的一般解释学规则——理解经常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返回到整体。一切个别与整体的一致性就是正确理解的合适标准,未达到这种一致性就意味着理解的失败。第二阶段,即是指施莱尔马赫本人以及十九世纪的解释学有关理解与规定——部分与整体的诠释学循环被区分为客观与主观的两方面。第三阶段,即是由海德格尔与他本人所理解——在完满的理解中,整体和部分的循环不是被消除,而是相反地得到最真实的实现。
随后,吴教授重点介绍了戴震经学解释学的三个基本原则与理想性目标:
(一) 训诂学或语言学方法与局部、整体之回环。他指出戴震的经学解释包含两层解释的循环:第一层是字、语言到道,与由道来理解语言、文字的循环。没有道为指引、为统领层三个环节的经学的训诂、语言解读,只能是破碎的、无意义的经文解释方式;第二层是一字之义与群经、造字、用字的六书之间的循环。如他在反驳宋儒理学时采用的文字训诂方法,就采用了这一方法。戴震的经学思想中还没有现代哲学学科的概念/范畴等知识与观念,他此处所讲的“理”字,实际上即是讲理的概念与理念。
(二) “制数”之学与局部、整体之回环。戴震所言的“制数”之学包含八方面,在中国古代的经学思想体系里,都属于专门之学,在现代的学科体系里分别处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三大领域。吴教授强调,这八方面的具体知识内容,在经学的体系中既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在服务于经文整体意义的解释过程中,又需要作贯通性的理解,而不能单独地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知识来对待。这便是经学解释学对待“若干事”所要用取的正确态度,与我们今天依照西方知识分类学的方式,将这八件事分别当作具体的知识门类来作客观的研究,是极其不同的一种处理态度。
(三) “大其心”与圣人协于天地之心志相协与言语、思想之整体回环。戴震的经学解释学及其所具有的解释的循环特征,在其显性的表达方面主要是通过“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简明命题,以及与经中之道准确理解相关的“若干事”显现出来,而其经学解释学中所包含的解释者主体之心与被解释的经文文本中的圣人与天地相协的“大心”之间的解释循环,或者说是“视界融合”,在重视人文实证氛围的乾嘉时代,以及长于训诂的戴震经学思想体系里,则一直处在隐性的位置。
此外,戴震的经学解释学为自己设定了一个非常理想性的目标,即追求“十分之见”。他深信存留于经文之中的圣人“绪言”,可以通过他所运用的“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语言学方法,以及六书、九数、制度、名物的通贯性、综合性的研究手段,再加大“大其心”以与古贤圣之心相遇的“视界融合”的方法,予以准确把握。这对我们治学大有裨益。
关于从经学解释学到经典解释学的问题,吴教授结合戴震的经学解释学提出了自己的四点看法:(一)将戴震的“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经学解释学原则,泛化为“由字通词,由词通义”;(二)将戴震的“一字之义,当贯群经”的经学解释学的循环,转换成“一字一句之义,当贯经典文本的整体”,即把 “群经”换成了“整体”;(三)将戴震的“大其心” ,以体古圣贤与天地之心相协的“经学解释学”中的相对封闭的视界融合,转化为“以体认人类的根本价值基点与未来可能的发展发向”这一开放式视界融合,从而解释经典,活化经典;(四)知识视野与思想视野的扩充。
最后,吴教授结合钱载、翁方纲、方东树等人对戴震“语言学的训诂能否通达经中之道”这一问题的不同态度进行了评述,再次强调要充分重视戴震及其所代表的乾嘉汉学在经学解释学过程所具有的解释“前见”问题。他进而指出,由经学解释学到经典解释学,可以让传统的经学转化到现代的哲学道路上,可以敞开古代经典的多元意义,但对于敞开的经典多元意义如何转化成现代人的价值,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努力。
在讲座互动环节,吴教授对网友提出的“戴震所提出的‘由词以通道’与‘十分之见’是否有本体论构造的取向?”“戴震所提出的‘主体’与‘大其心’要求超越有限个体的认知,但戴震是否就此提出了方法论或功夫论,以及戴氏提出的‘大其心’是否有伦理学的意味?”等问题进行了详实而专业的解答,让大家受益匪浅。通过此次讲座,大家对“大其心”“十分之见”“前见”“若干事”等概念及其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戴震的经学解释学的理解也更加全面。
今后,岳麓书院、凤凰网将继续组织和邀请国内外名家学者主讲“岳麓书院讲坛·第四届国学大典专题系列”,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讲坛等方式,分享国学智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普庆龄)
【讲座直播回顾】
吴根友教授|戴震的经学解释学在当代如何活化?
https://zhibo.ifeng.com/video.html?liveid=134369
【附】主讲人简介
吴根友,安徽枞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院长(2012-2020),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重点人文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8-2022);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史学会长。出版学术著作14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已出版13辑)。曾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先后出访过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美国威士里安大学、德国特立尔大学、慕尼黑大学、澳大利亚拉托部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 个人专业与兴趣领域有:明清哲学、比较哲学、政治哲学、先秦道家与诸子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