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民镇|清华简《畏天用身》解读及相关问题探析
2024年3月8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星斗计划·新秀组”入选学者,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文学院陈民镇副研究员主讲第五届国学大典人文讲会第13讲,主题为“清华简《畏天用身》解读及相关问题探析”。岳麓书院副教授李洪财主持讲座。
陈民镇老师首先介绍了《畏天用身》的文本价值。他指出,《畏天用身》是收录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三辑的战国佚籍,该文阐明了“天”与“身(人)”二者的关系,论述了如何通过人自身的“作”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呈现了先秦天人观与实践观的新线索。
随后,他对《畏天用身》的思想内涵进行了详细阐发。认为《畏天用身》作者在开篇便将“畏天”和“用身”对举,体现了其“天人相因”“二者不可偏废”的主张。而在“天”“人”关系的具体论述中,作者显然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在天的因素加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陈民镇老师进一步指出,由于《畏天用身》的作者更强调天人两方面中人的因素,着重论述人如何通过“作”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因此,“作”就成为全篇最为核心的概念。“用身”是“作”的途径,人之“作”需要发挥自身的能力,事情的成功,离不开尽人事。“图”是成事的关键,当受到心的驱动、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思考,才有机会成事。并且,“作”是“知”的基础,敬畏天是“知”的途径;但要成就“知”,需要“用身”。同时,他表示,《畏天用身》的作者虽然强调事在人为,但是也主张“作”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知其不可而为之。
最后,陈民镇老师简要地总结了《畏天用身》文本的特点。他认为,《畏天用身》全篇行文极为简洁,多见“不可”“不”等规训、命令式的语句,文风与老子、黄老、阴阳家等流派有一定相似性。但是,《畏天用身》与典型的黄老思想仍有一定差异,其思想倾向与已知的先秦文献也不全然相同,因而不宜将其归入某家某派。
互动交流环节,陈民镇老师对现场听众的提问作了深入细致、生动精彩的回答。(文/韩政委)
【主讲人简介】
陈民镇,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文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出土文献、先秦史、中国古代文体学的研究。出版专著5种(含合著2种)、古籍译注2种(含合著1种)、科普读物1种,论文发表于《文学评论》《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哲学史》《泰东(AsiaMajor)》等刊物,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4项。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星斗计划新秀组。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