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侃|论陈万里《闽南游记》的学术内涵

2024年05月24日 16:44

日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张侃教授讲学,主题为“论陈万里《闽南游记》的现代学术内涵”。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主持讲座。

张侃教授指出,陈万里所撰写的《闽南游记》在近代学术史上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他认为,《闽南游记》是具有多学科面向的开放性文本。许多学人已经注意到这部文献,并且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关于《闽南游记》的学术内涵,还有进一步深入阐发的空间。

关于陈万里的早期行迹,张侃教授介绍,陈万里初至北京时,先后学习过速记和医学,并与顾颉刚、罗常培等人交往密切。他喜好游览山水,搜寻名胜。为了补足游事的趣味,陈万里开始学习照相,成为中国摄影的近代开荒者。为了邀请同好探索摄影技术,他在北京大学发起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技术团体——北大摄影研究会。

接着,他梳理了《闽南游记》的成书过程。1926年,陈万里经沈兼士、顾颉刚推荐,南下厦门大学任教。到厦大以后,他还保持着游览四方和民俗调查的喜好,对闽南乡土民情十分好奇。1926年下半年至1927年初,陈万里频繁参与闽南民俗和考古调查活动。其中,他考察最多的是泉州,所以在《闽南游记》中,泉州纪游部分篇幅最大,内容最为丰富,学术价值最高。1928年,陈万里编辑《闽南游记》,使之独立成册。1930年3月,《闽南游记》由上海的开明书店正式出版。

讲座最后,张侃教授全面总结了《闽南游记》的学术内涵。他指出,这本游记不仅开启了厦门大学考古学的序幕,还展现了“泉州学”的国际研究范式。从《闽南游记》的相关内容看,陈万里掌握了考古研究的基本方法,尽可能地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古迹古物的记录。而且,陈万里的《闽南游记》在一定程度体现了顾颉刚的学术期待,蕴含了顾颉刚的新史学思考以及方法论追求。《闽南游记》的出版还引起了人们对闽南文化和海外交通史迹的关注,带动了当时历史文化考察的热潮。

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听众踊跃提问,张侃教授逐一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解答。(文/韩政委)

主讲人简介

张侃,历史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院长。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文博专硕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福建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考古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等。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福建省社会学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以及厦门大学教学名师、厦门大学首届“最受学生喜爱的十大教师”、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宝钢优秀教师奖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