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 大模型与机器的类人意识
9月10日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办“岳麓书院讲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第四十四讲,由哲学系张俊教授主讲,主题为“大模型与机器的类人意识”。岳麓书院哲学系副教授王继主持讲座。
在讲座开始,张老师提出我们应当对历史、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变革有所关注,而当今对未来社会影响最大的变革,就是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他对通用人工智能概念进行了解释,并对具有类人意识的通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哲学问题、伦理问题、社会问题等作出介绍。继而提出本次讲座的问题,即我们能否创造出具有类人意识与类人智能的人工超级智能。
针对这一问题,张老师首先对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经典形象以及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会有哪些诉求进行了设想,同时简要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历史,并对大模型、大语言模型、GPT、预训练等人工智能相关的概念作了介绍。张老师表示,各种人工智能在处理速度方面远超人类的同时,其内在机制对人而言却成为“技术黑箱”,这无疑会引起人们对技术的恐慌。
人工智能界对于AGI与机器意识的争论分为两种,一方认为人工智能已经产生类人意识,另一方认为人工智能并没有产生类人意识。张老师对两方的不同立场、态度作了介绍。他认为,对人工智能是否有类人意识的反思,应当回到对人类意识反思与批判上。
紧接着,张老师对生物意识、人类意识进行了介绍。他从心理学、现象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意识”是经验性范畴,人工意识(AC)则是集人工智能、人工情感、人工意欲为一体的人工心灵或人工心智(AM)。张老师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模仿部分人类感知,不过不是真实的感受;对人类情绪的部分表达也不是真实的情感表现。尽管现在已经有部分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图灵测试,但这有可能表明的是,图灵测试需要改进。
有学者认为只要意识可以上传元宇宙,机器意识能够在元宇宙重现,元宇宙就可以借助人类意识产生进化。张老师认为,认为人类意识可以上传是将人类意识还原为信息,这种还原是否可行本身存在争论;其次,元宇宙是与现实交互产生的,是现实世界的映射,是现实世界中人与人关系的延伸,是社会关系在数字空间的拓展,这也许更接近于元宇宙的本质。
张老师总结本次讲座,人工智能拥有的只是意识的客观性存在,没有获得意识的主观性存在,即AI并不能理解人类主观感受、情感,归根结底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的辅助工具。当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仍然需要监管,在这个视觉文化主导大众文化的时代,机器生成的视频——虚假的视觉叙事将成为大多数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将广泛地影响大众的认知,最后潜移默化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念、信仰以及行为方式。
在互动答疑环节,与会师生踊跃发言,就讲座主题展开提问与讨论。张俊老师对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最后讲座在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