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马丁 | 时间、地域与共同体:楚国的《诗经》
10月13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亚洲学讲座教授、前东亚研究系主任,美国哲学院院士、2023-2024美国东方学会会长,前古根海姆基金会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国际权威汉学期刊《通报》(T’oung Pao)主编之一柯马丁(Martin Kern)教授受邀来到岳麓书院,作题为《时间、地域与共同体:楚国的<诗经>》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岳麓书院李伟荣教授主持。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柯马丁教授结合学术前沿动态与个人最新研究成果,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
柯马丁教授
柯马丁教授通过引入“文本社会学”(sociology of text)这一概念,深入挖掘湖北荆门一带战国楚墓的特点,对出土《诗经》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同时纵向将先秦秦汉时期的已知知识与《诗经》和其他战国时期文学、历史或哲学相关的写本相比较,认为清华大学、上海博物馆和安徽大学所藏简本与荆门战国楚墓所出简相似,双方都在文字、简册精致程度和数量上存在诸多一致。由此他认为清华简、上博简与安大简都应源于现代荆门周边——即战国时期楚国都城郢都周围的战国时期墓葬。
在此基础上,柯马丁教授通过对荆门一带出土有成篇文学作品的墓葬的分析,推论这些墓葬的墓主人都属于“士”阶层,而且都从事着文化工作并形成了某种文化共同体,包括作为朝廷谋士和教师等。他进一步分析了这些简牍的使用情况,指出该种简本可能作为当时教师教学时悬挂在某处指导学生音读的教学材料。由于这些墓主人往往形成了某种以经典文本为依托的文化共同体,所以共同体内部在诵读经典时有统一的音读和解释。后人为了对音读进行确定,因此诞生了出土简牍在假借字上的不同和差异。根据音读的不同,又诞生了对诗文内容不同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我们今日看到的迷雾重重的现状。柯马丁教授通过仔细考据和大胆论证,提出了分析出土文献的新思路。
讲座现场
讲座互动环节,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问题。柯马丁教授用汉语和听众深入交流,就听众所提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这是柯马丁教授首次作客岳麓书院。他表示,岳麓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优美而静谧的学术环境以及学生良好的学术素养,都让他印象非常深刻。(李炤辉/文,李政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