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桃初 | 拨云见日: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的历史解读

2024年10月25日 21:32

1022日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第四十九讲开讲,主题为“拨云见日: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的历史解读”。讲座由岳麓书院考古学系教授向桃初主讲,考古系教授郭伟民主持。

      向教授首先介绍了湖南境内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情况。到目前为止,湖南出土楚以前的青铜器总数已达五六百件,成为中国南方商周铜器出土较多的地区之一。湖南商周铜器出土地点主要分布于湖南东部地区,尤以湘江下游支流——沩水流域最为集中;年代集中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晚期;文化面貌异常复杂,有中原地区商文化和周文化传统,又有长江流域共有传统,也有湖南独见之物,与中原地区及长江流域邻近地区商周铜器群均有较大差别。国内外学术界于上世纪末之前形成共识:湖南湘江流域特别是湘江下游地区商代晚期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中心或文明中心。

随后,向教授指出了该结论背后的诸多疑问。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与铜器群直接相关的人群及文化遗存,如居住中心、墓葬、作坊及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等,从而确定其生存年代、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组织结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而2001-2005年宁乡炭河里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了西周时期古城、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等,确立了湖南商周铜器群与考古学文化的关系,为解开湖南商周青铜器之谜提供了条件。

他同时介绍,炭河里遗址文化面貌以土著文化传统为主,又有较多商文化和来自汉东、湘西北地区的传统因素,周文化因素很少。是土著势力和以商人为主体的外来势力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政治集团所创造和使用的文化,可命名为“炭河里文化”。炭河里文化分布范围以湘江下游地区为中心,其社会结构应该是一个国家。它是湖南商周铜器群的文化载体,城址内也曾经铸造过铜器。炭河里城建造年代为西周早期,使用至西周中期以后被废弃,是炭河里文化的中心聚落,而地处沩水与湘江交汇处的望城高砂脊遗址为该文化的次一级的聚落。

关于湖南铜器群与炭河里城址的关系,向教授表示,湖南铜器群的主体曾经作为一个整体成为炭河里文化的内涵,为炭河里人所使用。炭河里文化分布范围外出土的铜器很有可能是炭河里文化形成和存在时期与周围地区的交流及炭河里文化灭亡后铜器易主不断向外流散的结果。

向教授把湖南铜器群从地域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沩水流域出土铜器,与炭河里城址所在地域相同,年代不冲突,文化等级匹配,文化面貌构成相同,与炭河里文化的关系最密切,这是湖南铜器群的核心层次;湘江下游及邻近地区出土铜器,与炭河里文化关系密切程度稍低,为外部层次;湘江中上游及江西赣江以西及岭南地区出土铜器为外围层次,它们与炭河里文化关系密切程度更低。沩水流域铜器包含了湖南铜器群的所有类别,其出土地点的分布及密集程度与以沩水流域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假设相符合。

他接着介绍存在主动征伐湖南、商末商遗民被迫迁入湖南或周初商人被周人征调入侵湖南这三种可能性,并一一分析其合理性。结合南方铜铙流行地域在商周之际向湖南转移和商代晚期洞庭湖东岸地区生存的土著文化——“费家河文化”恰好在商周之际消亡两项旁证,向教授指出第二种可能性最大,即商末周初商遗民被迫迁入湖南时带来的。这就是向教授用考古实证讲述的“千里奔湘”的故事。

以炭河里城为都邑的这个国家,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其疆域及中原西周王朝与如何?向教授又讲述了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背后的第二个故事——“南国湘侯”。

       他认为炭河里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一个准王国性质的国家,它是湖南最早的国家,可暂称为“炭河里古国”或“炭河里王国”。其疆域,以湘江下游为主体,大致范围为雪峰山、洞庭湖以东,衡山以北,长江以南,罗霄山脉以西。这个古国,很可能就是日本出光美术馆藏“静”方鼎及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1号窖藏坑所出“折”器(含尊、觥、方彝)铭文记载中的南国“湘侯”。如果这一推断属实,将改写湖南先秦史。

本次讲座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郭伟民老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向老师语言生动有趣,讲述深入浅出。活动问答环节,听众积极提问并参与讨论。此次讲座不仅让听众了解到湖南青铜器之美,其内容对重构湖南史前历史也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