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岩 | 眼目之荣——北京石景山五里坨出土明太监赵谅漆棺彩画初步分析
10月18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郑岩教授讲学,主题为“眼目之荣——北京石景山五里坨出土明太监赵谅漆棺彩画初步分析”,岳麓书院陈松长教授主持讲座。
郑岩教授
郑岩教授首先细致解读了北京石景山五里坨净德寺出土明内官监太监赵谅漆棺的前挡、后挡、盖顶、左帮和右帮上所绘彩画的图像细节。前挡主要绘一字牌,后挡主要绘有藏式佛塔,盖顶主要绘有缠枝莲纹。左帮主要绘有城楼,抬轿子、花卉、空亭等物的队伍以及一院落;右帮主要绘有送葬的柩车及棺,抬踏梯、翣、盆巾、阴宅、轿子等物的队伍以及由各路神灵和佛塔、花楼等景观组成的死亡境地。
随后,他将赵谅棺彩画与相关正史、政书、笔记小说、金石材料中所载葬仪进行比较,认为彩画主要表现了葬礼从发引到入圹的过程。但是,这些文献来源复杂,无法与赵谅棺彩画精确匹配。由此,郑教授指出,不能简单将图像视为文本的注解。文字与绘画以不同的语言营造出相似的感官氛围和意象,只有在这一层面上,各种文献才能帮助我们将赵谅棺彩画放置到明代丧葬文化大背景中进行研究。
郑岩教授还提到一个有趣的图像细节,即赵谅棺右帮部分绘有小棺,与赵谅棺本身构成对应关系。制作者特意将小棺设置为可以被观看到的模式,意在提示观者在葬礼中注意到赵谅棺本身所绘内容。画面中的葬礼即是真实葬礼的投射,体现出图像、器物与仪式的一致性。此外,结合明代宦官常于生前为自己准备后事的做法,他认为,赵谅可能亲自安排制作了这一漆棺,意在嘱咐后人根据棺上图像操办葬礼。
接下来,郑岩教授分析了赵谅棺的性质和观看方式。从棺之前挡、后挡图绘可知其可被定义为“柩”或舍利函,兼具儒佛色彩。如将棺之左帮、右帮联系起来观察,左帮从头到尾,右帮从尾到头,形成闭合的图像循环,这种观看方式与具有宗教色彩的绕棺习俗有关。此外,他还指出棺的观看有不同的层次,即参加葬礼人员的“远距离观看”,绕棺者的“中距离观看”以及赵谅本人生前的“近距离观看”,从这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图像、器物与仪式复杂的关系。
最后,郑岩教授分析了赵谅的墓葬情况,指出其做工精良但墓室较小,随葬品较少。象征盛大葬礼的赵谅棺所绘图像之繁复华丽与其墓葬的逼仄简陋形成巨大反差,这是由于当时宦官群体无意香火、普遍信佛,财产多捐献给寺庙或用于葬礼。赵谅棺彩画凝聚着赵谅对人生“最后荣耀时刻”的想象,体现了他在面对死亡时的心态。
现场互动
在互动环节,听众就漆棺彩画与祠堂壁画、雕花木板的联系与郑岩教授进行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对相关课题的认识。(文/龙友泽,图/李政沐)
【主讲人简介】
郑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曾在山东省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任职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著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