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芳君 | 南朝商业乐舞流动与南北文化融合
2025年3月4日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第六十讲开讲,主题为“南朝商业乐舞流动与南北文化融合”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岳麓书院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刘芳君主讲,历史学系副教授谢一峰主持。
刘芳君老师以永嘉之乱为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了流民南迁和侨旧体制对江南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她指出,囿于南朝史书的王朝立场与孙吴西晋时期江南地域史料的匮乏,以往研究大多将视线集中于南迁移民对江南地域的认知与开发,较少关注江南本地社会因素在南朝历史中的延伸。而南朝保留的未经雅化的吴声歌词,是研究太湖西岸江南核心区本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珍贵史料,值得深入探索。
讲座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部分展开:
一、《前溪歌》的流动路线和传唱人群
通过对南朝吴歌《前溪歌》歌词中地名的细致考证,揭示了乐人和乐舞沿水道从吴兴武康向江南各地传播的路线。她强调,“舞出前溪”这一独特的商业现象,最初源于江南底层民众为谋生而进行的乐舞表演,随后逐渐扩散至江南各地的渡口和商业聚集地,最终形成了一种以乐舞为核心的消费性商业文化。
二、“舞出前溪”与江南本地社会
东晋中后期,商业歌楼逐渐进入建康等北方侨民聚居的区域,开始逐渐改造北方歌谣传统和侨民的文化特质。刘老师结合史料,生动描绘了乐舞表演在江南各地的繁荣景象。她提出,乐舞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成为连接南北文化的重要纽带,推动了江南地区商业经济的活跃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三、建康的歌楼与侨民江南化
在东晋中后期,商业歌楼在建康一带的侨民聚居区逐渐兴起。刘老师认为,这些商业歌楼不仅是乐舞表演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北方侨民与江南本土居民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她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商业歌楼如何改造北方歌谣传统以及塑造侨民群体的文化特质,并使之融入江南本土文化,最终成为推动侨旧融合的重要社会力量。
最后,刘老师指出,“舞出前溪”这一文化现象展现出了在传统的王朝国家规训之外,边缘民众依靠生计探索、利用底层文化传统和社会资源,在既定社会秩序中创造新的经济社会现象,甚至最终改造、重构所谓的“正统文化”的过程。
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踊跃提问,就南朝乐舞的具体表现形式、《前溪歌》现今的流唱情况等问题与刘老师展开了热烈讨论。刘老师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语言,耐心解答了观众的疑问,进一步深化了大家对南朝文化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