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日华 | 既是史料也是方法:中国方志传统视野下的英国地方史书写
3月12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日华教授讲学,主题为“既是史料也是方法:中国方志传统视野下的英国地方史书写”。讲座由岳麓书院历史学系助理教授侯兴隆主持。
陈教授指出,传统英国史研究侧重“自上而下”的政治史,忽视了方志的史料与理论价值。方志作为地方百科全书,既保存基层社会信息,亦折射时代背景,兼具微观史料价值与宏观历史解释意义。从时间上来看,16世纪后期,英国知识界涌现出大量汇编地方自然、历史、风俗的著作,以“survey”“description”“antiquity”等命名,形成郡、城市、堂区三大方志类型。
鉴此,他强调,英国方志作为地方文献的独特载体,包含族谱、社会史、自然现象及经济资源等丰富信息,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补充价值。陈教授列举、推介了诸多史料文献,以更清晰地呈现英国地方志的分类。这些多元记载不仅填补了正史空白,更为研究地方社会结构、经济生态及环境变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微观视角。
在剖析方志的理论价值之后,陈教授从另一维度进一步阐释了“方志”作为一种理论方法的意义。在他看来,方志不仅是一种文献载体,更是一种史学方法,折射出英国史学从文献考据向实证研究的深刻转型。可以说,方志编修突破了传统编年史对文本的依赖,强调实地调查与考古实物的结合,进而推动了英国史学经验主义传统的形成。此外,方志的书写者多为乡绅,他们的文本既深植于地方特色,又承载着国家意识。这种书写实践超越了传统史学关于中央与地方对立的刻板认知,展现出二者之间富有张力的动态认同。方志的方法论不仅为宏观叙事提供了重要补充,更为理解近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路径,从而促成地方社会与王权政治的有机联结。
最后,陈教授总结道,国内学界长期以来倾向于将方志视为中华文化的独特现象,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英国方志的独特性。就编修逻辑而言,中国方志依托官方体系,强调历史的延续性与制度的传承;而英国方志则因社会结构的变迁呈现出更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社会力量的动态介入。因此,中国学者应跳出“文化独特性”的既定框架,以本土方志理论为参照,重新审视英国方志的史学价值,进而拓展对全球地方史书写的理解。
在总结发言中,侯兴隆老师表示,陈教授以幽默风趣的风格,系统梳理了方志的缘起、概念、编修动因,以及其与英国古物研究、方志史家关于英国民族起源的探讨和自然志等领域的关系,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学术讲解。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陈教授强调,中国学者在开展世界史研究时,必须立足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不能仅依赖原始文献,而应结合多维视角深入探讨。
在互动交流环节,面对现场师生提出的关于庄园档案、中译本文献推荐等问题,陈教授逐一作出细致而深入的回应。他不仅解答了具体学术疑问,还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分享了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见解,使在场师生受益良多。(文/蒋田)
【主讲人简介】
陈日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史与欧洲文明史,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022年)。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一般、重点项目各一项,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有《中古英格兰地方自治研究》《欧洲文明进程·地方自治卷》《笔下故园:近代英国方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