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平 | 商代的江南——资源、祭祀和文化认同

2025年04月07日 15:28

4月1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昌平教授讲学,主题为商代的江南——资源、祭祀和文化认同。岳麓书院历史学系教授李伟荣主持讲座。

张昌平教授首先介绍了从文明化到青铜文明高点的过程。一个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便进入了文明的阶段。在文明的文化发展中,趋向于文明的过程,称为文明化。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兽面纹方彝为例,其装饰展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文明高峰。从青铜器的制作,可以看到商时期高端的技术水平、复杂的生产组织,以及多源的资源配置。

接着阐述了长江流域早期的青铜文明。二里头文化向长江流域辐射,使得黄河流域文化往南传播。早商时期,从安徽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这些器物与郑州商城出土器物高度相似。表明了商王朝开始控制长江流域,出现了中华文明中最早的中央——地方二维政治结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到中商时期,盘龙城被废弃,长江流域开始出现地域性的青铜文化,自己生产青铜器。

随后,张昌平教授分析了长江流域本地青铜文明的兴起。到了晚商时期,长江流域开始出现了一些地域性的文明的祭坛。如长江上游有三星堆文化,长江中游出现了炭河里文化,然后长江下游有新干大洋洲的青铜文化。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独立,在政治上不受中原控制。以三星堆为例,三星堆青铜器物可分为受祭者、祭祀品、祭品和祭器四类。其中,不同于中原文化将尊和罍当作酒器的做法,三星堆文化将它们作为祭品献给受祭的神。这表明三星堆文化是知晓中原文化的存在的。三星堆作为一个资源转运站,向中原输送黄金、海贝等西来物品,并从中原获得铜资源、铜技术和工艺,因而造就了自身的繁荣。三星堆的兴起和衰落,和整个中原王朝对于长江地区的控制完全是处在同步的发展过程中。

在介绍三星堆文化后,他讨论了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毘山文化。长江下游的毘山文化,同样存在与中原地区的物质交换。长江中游地区得到了中原的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把铸造技术铜资源往长江上游和下游输送,用自己的铜以及长江上游和下游的东西往北输送到商王朝。随着马的使用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商王朝都城不断北迁。虽然晚商时期的长江地方文化独立发展,但是它和商王朝形成了某种协约式关系——政治上保持独立,经济上则完全依附于中原文明。

最后,张昌平教授指出,正是文化认同的基础,才使得长江不同区域都认同中原文化的理念,并与之进行交换。其后的春秋战国至于秦朝统一中原文化圈,都是文化认同的结果。

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听众热情发言并提问。张昌平教授就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三星堆文化与商王朝的资源控制等问题,与听众进行了深入交流。

主讲人简介

张昌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武汉大学青铜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商周考古和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出版有《曾国青铜器研究》《方国的青铜与文化》《盘龙城——1995-2019》等著作。兼任中国考古学会夏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两周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