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古宗教史青年学者论坛在岳麓书院举办

2017年12月12日 14:16

 

2017128日至11日,第二届中古宗教史青年学者论坛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湖南大学的13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岳麓书院青年教师闫建飞、胡劼辰等列席会议并参与了会议的部分议程。

129日上午830分,论坛在湖南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正式开幕。作为此次会议的召集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谢一峰首先就会议的筹备情况、议程安排和相关的注意事项作了介绍,并对与会的各位学者表示最诚挚的欢迎。随后,第一届中古宗教史青年学者论坛的召集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的曹凌老师,作为会议发起者和与会学者代表,对创立这一青年学者论坛的宗旨和与会学者共同的研究旨趣进行了阐述,并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主办和承办此次论坛致以衷心感谢。简短的开幕式后,与会学者在四库学中心古香古色的资料室和《四库全书》的环抱中合影留念,转入正式的论文发表、评议和讨论环节。

在第一场“佛典文献研究”的研讨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志远作了题为《合本子注再检讨:早期佛典翻译史的独特方法》的报告,对东晋南朝至隋唐时期的“合本的形态和流变过程进行了细密的探讨,将其划分为“对勘型合本”和“拼缀型合本”两类,并对合本子注的出现原因及其所体现之佛典汉译史的根本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陕西师范大学翁彪老师的报告,则从写本形态的角度,对敦煌和日本所藏的数个与《梵网经》相关的菩萨戒仪合卷写本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对其合卷的组成方式、原因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和解释。上海师范大学伍小劼副教授在他的报告《“列鬼志”与“成神记”——<灌顶摩尼罗亶经>研究》中,对该经文中所列举的众多“鬼”、“神”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根据伍小劼的看法,经文出于末世救济的需要,列举了众多鬼魅的名字,形成一个恶鬼的备忘录,人们叫唤这些鬼魅名字就可以使其闭摄毒气。经文中所列举的善神中,也有部分是由恶鬼转变而来的。

第一场报告结束后,全体与会学者在岳麓书院谢一峰老师、闫建飞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岳麓书院2015级本科生陈宛昕同学就岳麓书院的历史、文化、掌故、楹联、碑铭等进行了准确而不失风趣的讲解,体现出书院学子的口才和风采。最后,参访以全体学者围观移藏于书院中的《麓山寺碑》结束,体现出学者们对于中古宗教的浓厚兴趣和实地考察的求是精神。

下午的第二场研讨,则围绕“佛教与敦煌”的主题展开。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董大学老师对台中图藏敦煌写本第51号《报思金刚经文》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录文。除却对这篇与金刚经相关之“奇文”的性质、功用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之外,他还对既有的观点进行挑战,提出应将此写本定名为《报思金刚经文》而非《报恩金刚经文》。陕西师范大学的聂顺新老师,则以《敦煌写本<李庭光灵岩莫高窟碑>与唐前期的沙州佛教》为题,从对于敦煌写本文献的细致解读入手,延续其近年来所持续关注的唐代官寺问题,将此文献与其他传世文献相互参证,为学界进一步加深对于唐前期沙州佛教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线索。

而在第三场关于“道教文献与文物”的讨论中,南京大学的方圆博士以《扬州所出康周行都功版及其历史意涵》为题,就该都公版的释文、张天师世系及都功印问题、康周行的身份和该文献所见之聂师道教团与龙虎山张天师一系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提出了一些不同于既有观点的看法。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孙齐博士的报告——《晏殊<类要>所见唐<太清宫道藏目>考》,则在唐雯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宋代晏殊所编纂之《类要》中所见的唐《太清宫道藏目》进行了细密的耙梳和整理。鉴于《类要》文本特点中缺字、略写甚多的现象,孙齐博士首先对该文本所见之道教典籍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复原,并对唐代道藏编纂与太清宫之关系和《太清宫道藏目》本身的存佚情形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至此,第一天的议程告一段落。

1210日上午,论坛的第四场“佛教史研究”和第五场“区域中的宗教”旋即展开。中国人民大学的李猛博士后以《原则与例外:武德中后期废省僧寺的实施情况》为题,对李渊此次废省佛寺在不同区域之所谓“伪乱地的施行情形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梳理。根据他的看法,李唐在“伪乱地”施行的废省寺僧政策,具有惩罚和废佛的双重性质,在僧团和信众中引起了极大恐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王菲菲老师的报告——《权力抗衡之下的南宋临安佛教与都城政权》,则以两宋杭州政治地位之变迁为线索,揭示世俗权力与佛教在这一共享空间中的互动关系。在资源紧缺的状态下,南宋初皇室与中央政权的驻入,在很大程度上挤占和侵犯了佛寺的生存空间,杭州的佛教寺院,也经历了由公而私的转换过程。岳麓书院谢一峰老师的报告——《移动边疆中的宗教与政治》,则以研究计划的形式,对于移动边疆中宗教,尤其是与佛教与道教同政治之间关系的探讨,提出了一个初步的研究计划。唐宋间边境的移易,将部分既存于唐代官方宗教体系中的佛寺、道观悬隔于宋朝所辖范围之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既有的官方宗教系统,必然经历新的挑战和调适过程。这一宗教维度的介入,也为学界认识和理解“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提供了新的维度。

当天下午,此次论坛的第六场讨论——“道法与科仪最后登场。上海社会科学院白照杰老师的报告——《仙道传说与政治舆论:唐代女仙谢自然史实及传说阐幽》,从史源学的立场出发,揭示出两个不同体系之谢自然仙传的展开和演变过程,并将早期谢自然史料与唐德宗时期的政治背景相结合,指出其白日升仙之重要性的政治舆论意涵。上海师范大学曹凌老师的《灵宝朝法研究》一文,则以“斋法之祖——自然朝为主体,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书和宋代道法仪典两个方面探源溯流,揭示出灵宝朝法六朝至唐宋间的演变过程。上海社会科学院许蔚老师的报告——《孤魂考——道教与中土佛教幽科中一种类型化幽灵的生成》,从“饿鬼”和“孤魂”的词汇问题入手,对孤魂在佛、道教幽科中的分类进行了系统梳理,体现出齐同慈爱的关怀。同时,作为幽科服务提供者的僧、道也被列入孤魂,反映出对修行者死亡困境的正视和应对。

下午四点,在谢一峰老师对此次会议的各篇报告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之后,圆桌讨论环节开始。在山东大学孙齐老师的倡议之下,与会学者各抒己见,围绕最理想、最高明和最具野心的中古宗教研究计划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分别介绍了今后的研究设想,并就下一届会议的举办地点、规模和方式问题达成了共识。

此次会议,是继922日至24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召开的第一届中古宗教史青年学者论坛之后的又一次雅集。总体而论,本次论坛的与会学者群体皆由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新近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组成,体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活力,围绕宗教文本的深度解析和材料拓展、中古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宗教仪式的解读与分析三大论题展开了不同层面的讨论。评议环节的设置和较为充分的提问、讨论时间,也为与会学者的相互辩难和自身研究的完善和修正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除此之外,与会学者还在自费、自愿参与的前提下,参观了湖南省博物馆和岳麓山的麓山寺、隋舍利塔等处,在充分感受湖湘文化魅力的同时,发现了新的材料、产生了新的认识,激荡出新的学术增长点。(谢一峰老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