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伦堂讲会第214期:《道德经》新说(张荣明)
2017年3月15日晚7点,明伦堂讲会第214期开讲。本期讲会邀请到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张荣明教授。张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这次讲会,他为现场听众带来了题为“《道德经》新说”的演讲。岳麓书院陈仁仁老师主持讲座。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学界对《道德经》的研究多从哲学角度入手,张教授则以全新的视角为听众解读了这部经典。讲座伊始就吸引住了大家的注意力。张教授指出,我们熟悉的通行本叫《道德经》,而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这部书被写作《德道经》。这说明,古人将“修德”看得比“修道”更加重要。按照这个理路,张教授依次讲了“修德”和“修道”的含义。“修德”的关键在于回归本真,“抱朴守一”。而“抱朴守一”又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是“绝学”,人要像孩童一样心里干净、透明,才会有德。其二是“寡欲”,人要抵抗“五色”“五音”和“五味”的污染,才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德行。其三是“报怨以德”,这是“修德”的最高境界。“修德”的目的是为了得“道”。张教授接着讲了“道”的本质:“道”是一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需要通过人心开悟才能明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演化出了整个大千世界,这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阐述了“道”的本质,与如今流行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不谋而合。在微观方面,张教授认为,“道”也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元素,“道”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其他一切细微事物之中。张教授甚至用光的波粒二象性来解释“道”的属性,颇让人耳目一新。阐释完基本概念之后,张教授对《道德经》与人生及社会的关系做了讲解。他认为,老子主张回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这一观点看起来不可思议,可是联想到如今人与自然的相处到了如此不协调的地步,社会上还存在如此多的伤天害理之事,我们又不能不从另一个角度对老子的思想给予深刻的反思和由衷的赞赏。讲座最后,张教授总结,“老子道学的性质,是以修养心灵为宗旨的学说体系。”
在互动环节,听众就自身阅读《道德经》的困惑、《道德经》与百姓的关系、《道德经》与太极的联系等问题一一向张教授发问,张教授都做了深刻而又不失风趣的解答。张教授为听众提供了解读《道德经》的全新思路,为听众理解和领悟老子的思想,开启了新的智慧之门。(岳麓书院高擎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