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伦堂讲会第197期:经子关系探论(吴根友)
11月5日晚7点半,在岳麓书院明伦堂一楼会议室,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做客明伦堂讲会,为同学们作了题为“经子关系探论”的演讲。岳麓书院陈仁仁副教授主持了讲座。
在中国学术史上,关于经史关系和四部的分类,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吴根友教授由此谈到,相比经史关系,经子关系的研究并没有受到较多重视。虽然历史上也有诸多学者就经子关系展开论述,但对二者复杂又深刻的内在联系却始终缺乏持久而深入的探究。
言事必先正名。吴根友教授首先对“经”、“子”的内涵和外延作了细致的梳理和辨析。在他看来,“经”有五义,分别为:古代图书之型制;孔子之前中国上古重要典籍之泛称,吴教授称之为“前孔子之经”,既指数部具有文化范式意义的书籍,亦是春秋以前所有知识和典籍的统称;孔子删节、编辑的六经,可称为“孔子经典化的六经”,指孔子使原来存在多种版本的经书有了专门的定本,诗书礼易春秋之名也由类名变为私名,专指汉以后在儒家内部得到传授的六部经典;两汉以后代表国家意识形态之权威的重要著作;思想意义的法则,经与经书的核心思想被国家权力规定为天地之间的根本大法,“经”为常为道,不可质疑。“子”有四义,分别为:古代官爵的一种;春秋末年至秦汉之际的各派思想家,“子”为尊称,如现在所说的学者、思想家;知识分类的子部,根据子书内容与子学流派而分类,如刘歆撰《七略》分九流十家等名目;思想之“异端”,与经在思想意义上代表常道、正统的意义相对应,子在思想层面往往代表“异端”、变数与旁门左道。
基于“经”、“子”的内涵和外延,吴根友教授进一步探论两者的关系。他从三个方面谈起。首先,就“前孔子之经”与先秦诸子而言,前者是源而后者是流。其次,孔子经典化的六经与战国时代的诸子以及汉以后的诸子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这不仅表现为孔子经典化的六经与九流之学在整体上不存在源与流的关系;而就孔门弟子而言,战国时代的儒家诸子由直接与孔子经典化的六经有内在联系,进而形成了先于汉代经学的先秦经学传统;此外,汉以后的诸子大体上可分为经学诸子和继承九流之学的诸子,前者特指研究六经的经学家。最后,就六经为常道、正统,诸子为外道、异端的角度看,汉武帝后两者的对立斗争,往往演变出政治的杀戮。吴教授紧接着提出了本次报告的核心命题:经学即子学。这里,他通过三个层次分析了这个命题:区分“经书”与“经学”的概念与范畴;改子为经,回顾经学史,经书系统并非静止凝固,往往应和时代精神与社会情境的需要动态扩展,其内容与形式不断地更新,最显著的表现莫过于升格子书为经书;经学即子学,经与传是相对之名,先秦的《春秋》“三传”、后来的“四书”等,是解释六经的作品,与汉儒的经学和传记类著述性质相同,其知识本质也等同于子学。
报告最后,吴根友教授边作总结边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致思路径。在师生互动环节,吴教授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正如陈仁仁副教授所言,限于时间关系,整个讲座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也期待吴教授再次做客明伦堂讲会,为大家带来更精彩的讲座。(岳麓书院李伟军)
嘉宾简介:吴根友,1963年2月出生,安徽枞阳人,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长。于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曾出席第十、十三、十四届国际中国哲学会,并任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会秘书长;应邀访问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威斯利安大学,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德国特立尔大学。学术专长:明清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主要著作:《中国社会思想史》、《郑板桥的诗与画》、《先秦诸子学志》(第二作者)、《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第一主编)、《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中国辩证法史》(第二作者)等。并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其《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一书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主讲课程有先秦诸子、中国哲学原著导读、明清哲学专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