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伦堂讲会第199期:明清之际的中学西传(张西平)
11月12日下午三点,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西平教授做客明伦堂讲会,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明清之际的中学西传”的主题演讲。岳麓书院胡吉勋副教授主持了讲座。
张教授谈到,中西文化交流史既包括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应该包括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他认为,中西方文化真正的交流开始于蒙古帝国,此时一个重要的人物马可波罗将中方的文化开始传入西方,引起西方对神秘中国的强烈向往。明初,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导致陆上交流受阻,一大批传教士从海上进入东方,“西学东渐”开始影响中国,以罗明坚、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开始翻译中国经典,数量多达上千本,已成为现今明清史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利玛窦奉行“合儒斥佛”的宗教政策,受到了当时高级知识分子的青睐,其带来的世界地图和逻辑思想,冲击着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空间概念,进而影响了中国文人的世界观。随着西方思想的深入,中西方文化开始发生实质性的对撞,以明清中西交流的重要历史事件“礼仪之争”为例,这场争论给中西方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对中国来说,从此逐步关上了与世界联系的大门;对西方来说,由此打开了一扇东方文明的大门,并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中国文化开始在欧洲广泛传播。最后,张教授分别介绍了卫匡国、卜弥格与柏应理三位传教士中学西传的著作,提出中国文化的西传在欧洲产生了两个重要的成果:在思想上,欧洲启蒙运动家们从中国思想中得到启迪,伏尔泰、莱布尼茨等思想家借用孔子思想使欧洲在文化上走出了中世纪;在学术上,经过近200年传教士对汉学的辛勤耕耘,在欧洲的东方学中诞生了一门关于中国的学科,即汉学,中国研究开始进入西方教育与学术殿堂,专业汉学兴起了。
报告结束,听众向张教授提问请教。张教授重申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绝不能压成西学东渐史,也绝不能压成中国基督教史,还应有宏大的命题——中学西传,即要摆脱西方学术对中国学术的叙述,重新找回中国自己的叙述方式,进入中国学术近十年伟大裂变的运动。张教授还分享了自己面对文化交流的态度:“中西文化交流,学者们有所长有所短,不可妄自菲薄”,“我们不对自己骄傲,也不对别人仰视,保持平和心态”。
张教授从事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西方汉学史、世界汉语教育史、汉语国际传播战略等多领域的研究。在讲座过程中,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幽默风趣。其涉略之广、儒雅之风、学识之强令人崇拜不已。散场后,不少听众表示,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视角独特,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岳麓书院薛敏)
嘉宾简介: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荣誉院长;《国际汉学》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以现代西方文化,1500-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汉学史和中国基督教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目前正在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早期汉学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梵蒂冈图书馆藏明天天主教文献整理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出版学术专著11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