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举办“清末民初的民族认同”专题讲座

2018年11月13日 15:36

何谓“民族”?“中华民族”这一名词是何时出现的?119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李帆教授做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坛,开讲“清末民初的民族认同”。李帆教授以民族认同为主题,从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基本理论入手,结合清末民初的史实,讨论了中西两种民族认同意识及其论争,并解释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本场讲座由岳麓书院陈先初教授主持。

微信图片_20181113152405.jpg

李帆教授首先谈到了民族的定义。他指出,民族与民族认同密不可分。中华民族观念的出现,是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历史产物。而在中文世界里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词汇并作阐发者,当为梁启超。

微信图片_20181113152409.jpg

李帆教授同时指出,“中华民族”观念下的民族认同并非完全一致,不同政党有着不同的民族观点。梁启超、杨度等立宪派主张以大民族主义观念平息满汉边界,以文化区分华夷之变;而革命派激进人士坚持“小民族主义”,主张排满革命,以血缘区分华夷之变,彻底推翻清王朝,建立汉族统治的国家。

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时期。李帆教授认为,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功不可没。在推翻满清政府后,孙中山以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进一步加强了中华民族认同。同时,中华民国的建立,也为中华民族认同奠定了制度基础。(文/肖鑫,陈永豪老师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