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讲坛】柏夷、程章灿教授讲述薛爱华思想及其研究方法

2019年03月26日 15:47

2019年3月16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坛第370期在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开讲,岳麓书院特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教授和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程章灿教授共同主讲,主题为“四裔、名物、文化与历史想象——美国汉学家薛爱华及其研究方法”。讲座由岳麓书院海外学术交流中心主任战蓓蓓老师主持,来自湖南大学师生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共计130余人现场听讲。

两位主讲人与美国汉学家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1913—1991)先生各有渊源,柏夷教授是薛爱华先生生前指导的最后一位博士生,程章灿教授则承担了薛爱华多部著作的中文翻译工作,促使薛爱华先生的汉学研究译介到国内学界。两位主讲人分别从治学、为师、为人的三重角度,向听众展示了立体而多面的薛爱华先生形象,并将讨论延伸到对西方汉学研究方法的关照。

IMG_5127

讲座现场照片

讲座伊始,主持人战蓓蓓老师向听众介绍了薛爱华先生的生平及主要著作。战老师谈到,薛爱华先生的著作从《步虚:唐代对星空的探讨》开始转向道教,这一转向在其弟子柏夷教授相关道教研究中得以延续。此外,她还论及到薛爱华先生的一篇专门讨论汉学研究方法的论文:“Non-Translation and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wo Sinological Maladies”中提及的重要问题“What and How is Sinology”。这些情况为接下来谈论薛爱华先生的汉学研究方法论提供了重要基础。

讲座采用会讲形式,由两位主讲人交叉进行讲述,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互动讨论。柏夷教授首先高度评价了程章灿教授的中文翻译工作,认为现有的几部中译本著作使中国读者听到了薛爱华先生的声音,感受到了他对唐诗的热情。随后,柏夷教授以《薛爱华汉学论文集》(Schafer Sinological Papers)中的第29篇《唐诗翻译札记》(Notes on Translating Tang Poetry)为例,讲述了薛爱华先生对读诗译诗的基本要求。柏夷教授指出,薛爱华先生在训练博士生阅读和翻译唐诗时,特别强调在唐诗文本中穷尽搜集各类语汇的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力求深入理解唐诗中各种词汇的词性,并要求学生善用《佩文韵府》等工具书;薛爱华先生也特别注重音韵的重要性,强调唐诗并不只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吟诵的声音,要求门下博士生至少修一门历史音韵学课程。此外,柏夷教授还讲述了一些薛爱华先生的唐诗翻译特别关照其中的韵律、句法与涵义典故等故事。

IMG_5120

柏夷教授和程章灿教授

程章灿教授接着柏夷教授对《薛爱华汉学论文集》(Schafer Sinology Paper)的讨论,着重介绍了其没有公开发表的38篇论文。他说,这些札记性的论文涉及唐代的茉莉花及其别称、中国人的沐浴习俗、祥鸟、榕树、两广的珍珠以及年号的起源和意义等等。程教授认为有趣味的学术才有吸引力,对中国学术研究来说,为了更多地吸引大众,薛爱华先生这种写作风格值得借鉴。接着,他以杜甫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中的连绵词、双声、头韵和叠韵为例,指出薛爱华先生的唐诗翻译特点在于,最能捕捉到原作中精妙的语言结构,将之体现在英语翻译中,并通过英语中类似的安排再现出原文的精髓。薛爱华先生强调古代诗歌的语言是内在韵味的体会,没有哪一个词汇是单纯而独立的,每一个都有着相关联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记忆。

程章灿教授还由此谈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早期的汉学传统和研究风气,尤其是薛爱华先生的导师卜弼德(Peter Boodberg)先生在训练博士生时所提倡的笺注方法。卜弼德先生的笺注方法近乎乾嘉时期小学的治学路数,这一传统在加州伯克利得到发扬,而薛爱华先生所接受的正是这样的汉学方法训练。最后,程教授还向听众们介绍了薛爱华先生的个人生活兴趣,他爱好诗歌与博物之学,对观鸟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薛爱华先生还热心公众事务,曾推动过性别平等等公益事业。

互动环节中,主持人战蓓蓓老师谈到薛爱华先生把中文的“天河”翻译成Sky River而不是惯用的Milky Way或galaxy,这种字斟句酌的翻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对比和反思的契机。针对听众提问的汉学方法对薛爱华的道教研究有怎样的影响、薛爱华先生为什么极为关注边疆和博物学、薛爱华先生在西方汉学传统当中处于怎样的位置等问题,两位主讲人柏夷教授与程章灿教授做了非常精彩和深入的分析与作答。

在讲座开始前,书院还举行了客座教授聘任仪式。岳麓书院肖永明院长现场颁发聘书,特聘伯夷教授和程章灿教授为“岳麓书院客座教授”,希望两位教授进一步指导岳麓书院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岳麓书院访问学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任致均博士供稿)

肖永明院长颁发“岳麓书院客座教授”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