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讲述气化论脉络中的身体与世界

2019年06月24日 16:09

 2019610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主讲岳麓书院讲坛第381期,主题为“气化论脉络下的身体与世界——以船山《张子正蒙注》为中心”。讲座由岳麓书院副院长李清良教授主持,来自湖南大学等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约150余人到场听讲。

IMG_6191.JPG

陈赟教授

讲座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来展开:

一、气化世界:作为人之唯一居所

陈赟教授首先从张载哲学的理解和定位产生制约的两种因素引入话题。一直以来,受以程朱理学为中心的道学传承谱系的影响,学界对张载哲学一些关键概念(如太虚、气质之性等)的讨论,往往笼罩在朱熹哲学的架构和视角之下;而受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思考范式的影响,论者又往往将张载哲学的体用关系、太虚与气的关系,理解为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但这一理解并未导出张载哲学中最具特色的启发性内容。他指出,张载形上哲学的复杂性在于:通过一个“太虚——天地(乾坤)——人物”本体论结构,辨证地展现人与世界的根源,在这个本体论架构下,“民胞物与”的思想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

陈赟教授认为,气化论在中国思想中有着古老的传统。在回应佛教“性空缘起”思想的过程中,宋代儒者致力于论证世界秩序及其意义的实在性,在新的问题意识下重启气化论,其表现形式为程朱的理气论宇宙图景。船山在揭示朱熹等视人与犬牛之性的思想生成于离气言理的进路的同时,展开了对朱熹的批判,船山取消了在朱熹那里理对气的形而上优位,但保留了理在气中、气外无理的思路。即理气虽然同时参与了具体事物的构成,但二者本身却在不同于具体事物的另一层次。在这个层次中,理气两者之间不再处于可以通过先后、上下、内外等界定的层级性结构中,而且,理的概念被特别限制了,理只是气之理,即气化过程中呈现的条理与秩序。

二、作为本体论结构的“太虚”

陈赟教授强调,太虚作为气化世界得以可能的本原,并不意味着人与万物据以生存的直接根据,也不是生存意义之所系。人其实是以天地之子的身份父母乾坤,而不是按照现代的那些形而上学学者诠释那样,必然走向礼敬太虚。

太虚为天道之体,即谓天道由太虚而出,源于太虚,这里的本体即原初的本然状态,但太虚之天并无道可言,因而不能等同于天道。一阴一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的运动,已经不再作为天之本体的太虚,而是天道。以这种方式,张载、船山的哲学意在导出太虚之天与乾元之天的区分。

IMG_6181.JPG

讲座现场

三、作为本体论结构的“乾坤”

太虚概念的位置,对应于《周易》哲学系统中的太极,而乾坤概念则呼应着《周易》哲学中的两仪,由此,陈赟教授转入对作为本体论结构的“乾坤”的讲述。

他指出,从太虚即气到乾坤父母的思想,与《周易》太极—两仪的思想结构关联。但近年来的张载哲学的研究,很少注意到这一结构及其意义,而是将张载本体哲学完全建基于太虚概念基础上,但这样的诠释路径实质上是将气化世界的意义与根据导向气化之外。显然,对于张载而言,“清虚一大”之天只是天之本然,可以言天之体,不可言天之用。只有乾元之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道”之“天”,人可以法则的天德,也只是这一天道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而且,“天道”之天只有在与“地道”的交互关系中才能自我展开,因而乾元之天与坤元之地,乃是人、物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真正根据。

在陈赟教授看来,这也正是船山在张载哲学中所发现的圣学的方向,也为船山《正蒙注》之精义所在。圣学所关切的最终是这个人、物共处的气化世界,而不是“化前的本原”,这是对人而言的唯一世界。就存在的秩序而言,由太虚而天地,由天地而人、物,由人而人间,由人间而我你……由一本而万殊,渐降渐分,小大之异,本末之差,源流亲疏之序,随着由本原而流变的发生与衍化,内容不断充实和具体。绕开作为人之独的人道而回归作为一本之源的太虚,不仅不再可能,而且与理无当。所以,对人而言,天并不直接在太虚上见,而应当是即人间的日用伦常。因而,在《正蒙》的结尾《乾称篇》中,出现了“乾坤父母”的构想,即人、物的存在以乾坤(天地之德)为形而上学的父母;而基于共同的父母,最终走向的是“民胞物与”,即与人的同胞关系、人与物的伙伴关系,换言之,对气化世界整体的承担,即所谓“为天地立心”。

四、“民胞物与”:气化论语境下的身体与世界

通过对张载和船山本体论结构下的“太虚”和“乾坤”的梳理,陈赟教授引用林乐昌教授的两个层次、四个维度解析《西铭》中的关系结构,即宇宙间以纵向上下关系为特征的父子关系结构,以横向平行关系为特征的民胞、物与关系结构两个层次;四个维度指的是第一层次中再分为两重维度,即人与乾坤大父母的关系及人与生身父母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再分为两重维度,即人与人之间的同胞关系及人与物之间的伙伴关系。这个架构完整地概括了《西铭》中的整体关系结构。

陈赟教授借这个“宇宙大家庭”整体,充分说明身体作为气化的结构体和有机体,在气化脉络中的运作机制和重要作用。在气化过程中,世界的纵深与厚度映射在身体及其自我感触中,身体的自我感触亦可通过对世界的感触来达成,身体与世界在气化论脉络下的如上关联,正是“民胞物与”思想产生的地基。而在全新的视域下,气化结构整体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参与着共振共创,天地之间所刻画的世界整体在每一个层次上都在这种共振共创中互有共生,各正性命。

听众提问.jpg

现场听众提问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陈赟教授对书院老师和听众提出的问题依次作出精彩解答。

讲座最后,还举行了客座教授聘任仪式,聘请陈赟教授为“岳麓书院客座教授”,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代表书院颁发了聘书,敦请陈赟教授进一步指导岳麓书院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文/庞鑫  /陈永豪)

IMG_6207.JPG

肖永明院长为陈赟教授颁发聘书

 

 

【主讲人简介】

陈赟教授,男,1973年生于安徽怀远。先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2001-2005)、副教授(2005-2008),2008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曾为美国孟菲斯大学访问学者、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台湾东海大学访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等。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促进委员会委员等。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等。学术领域:先秦哲学、道家哲学、王夫之哲学、古典政治哲学等。

著有《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中庸的思想》《天下或天地之间:中国思想的古典视域》《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儒家思想与中国之道》《庄子哲学的精神》的专著,主编或编选《当代学术状况与中国思想的未来》《现代性的中国视域——<思想与文化>8辑》《钟泰学术文集》《多元现代性:中国与欧洲的视域》《思想与文化》第15辑等著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