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尔大学金秉骏教授讲述对《论语》“有子曰”章的新见解
2019年6月26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邀韩国首尔大学东洋史学科金秉骏教授主讲岳麓书院讲坛第387期,主题为:《〈论语〉“有子曰”章考释:兼论司马迁书写存疑方式》。讲座由岳麓书院历史系于振波教授主持,湖南大学及其他高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共80多人聆听了讲座。
金秉骏教授
金秉骏教授以《论语·学而》中有三章以“有子曰”开头的语句,认为“有子曰”当读为“又子曰”。也就是说,这三章所记载的是孔子的言论,而不是他的弟子有若的言论。理由如下。
首先,简牍由于简序错误、字形相近、通假字的使用等原因,存在误读的现象。由于“有”“又”两字互相通假在当时非常普遍,加之有若是孔子弟子,于是出现了把“又子曰”误读成“有子曰”的情况,并在东汉后期对儒家经典进行文字规范的过程中,固定为“有子曰”。
其次,有若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在孔子称道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行”中,有若不在其中;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若也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在《孟子》中,有若只是相貌与孔子相似,学问上并无突出的建树。然而,《论语·学而》以“有子曰”开头的三章,却直接谈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礼”“信”,这与有若的身份不相符。而且,在同一部《论语》中,有时称“有子”,有时称“有若”,这种情况与曾子相比,就会发现明显不同。
第三,从传世文献中也可找到根据。西汉后期的刘向和东汉儒学大师赵岐在引述“有子曰”相关章节时,都将其视作孔子的言论而非有子的言论。这说明,即使在汉代,也有学者都将“有子曰”理解为“又子曰”。
第四,司马迁著《史记》,对于有疑问的史料,或付诸阙如,或提出疑问,或将互相矛盾的史料并存。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收录了《论语》三章“有子曰”中的两章,同时记述了有若貌似孔子而学问上并无过人之处的故事,说明司马迁对“有子曰”是否是有若言论,也有所怀疑。
金教授的讲座,引证资料非常详实,既有简牍资料,也有传世文献,推理过程非常缜密,内证、外证、旁证互相结合,在我们熟视无睹之处发现问题,并力图加以解决,体现了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
互动环节
在讲座互动环节中,金教授认真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有听众提出,为什么“有子曰”只出现在《论语》之《学而》篇中,而没有在其他篇中出现?对于这一问题,金教授表示会继续思考,推进这一话题深入研究。(文/于振波 图/夏金龙)
【主讲人简介】
韩国首尔大学东洋史学科教授,中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简牍学研究》编委。曾任韩国历史学会副会长、韩国中国古代史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秦汉时代历史,撰述著作及论文数十篇,中文论著主要有:《乐浪郡东部都尉地区边县和郡县统治》《汉代伏日及腊日:节日与地方统治》《秦汉帝国的边境:来自周边的帝国观》《汉代墓葬分布的变化:以墓葬与县城距离的分析为线索》《如何解读战国秦汉简牍中的句读符号及其与阅读过程的关系》《汉墓画像石题材间的有机联系—以<桥上交战图>为中心》《楚简《五行》篇中的“圣”和“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