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堡大学博士石坤森分享如何重读魏源
2019年9月25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海外学术交流中心举办新一期学术沙龙,在书院访学的德国汉堡大学汉学系博士石坤森作为主讲嘉宾,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何谓‘modernity(近代/现代)’?——论魏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位置”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岳麓书院陈先初教授主持,刘志刚老师、战蓓蓓老师及部分硕博士参加。
陈先初教授首先对魏源生平作了简要介绍,指出魏源作为岳麓书院历史上的一位知名院友,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研究湖湘文化绕不过去的节点。
石坤森博士也对本次主题分享的背景作了说明。他谈到,西方学界关于汉学研究的成果颇丰,然而大部分研究者的焦点都集中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上半叶,却鲜有学者研究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于思想史研究的领域。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思想界,已经萌生出新的动向,这在魏源的思想中可窥一斑。因此,他的博士论文将魏源选为研究对象。他同时表示,汉堡大学与湖南大学素有渊源,近年来,两所高校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能来到书院参与关于魏源研究的探讨,他本人也感到十分高兴。
在讲座过程中,石坤森博士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即从概念史研究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魏源。概念史研究始于德国,最早提出概念史研究的是原籍奥地利的历史学家奥托▪布鲁纳(1898-1982),他于1939年发表了《土地与统治》一文,试图对中世纪晚期的制度史进行概念的重塑,并指出人们总喜欢用现代的概念去理解当时的历史。1953年《概念史文库》、1971年《哲学历史大辞典》的问世,则使概念史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在概念史研究中,德国历史学家莱因哈特▪科塞雷克(1923-2006)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他的主要作品《历史的的基本概念—德国政治和社会语言历史词典》认为,我们将通过概念理解的历史来分析现代世界的呈现。他还试图从概念史中找出近代转型中的普遍特征,即民主化、时代化、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同时用近代化的概念来表现对未来的期待。
关于魏源在中国史上的地位,石坤森博士认为,魏源是具有历史进化观的一位思想家,其书中关于历史上税法由“租、庸、调变而两税,两税变而条编”“变古愈近,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而复两税,舍两税而复租庸调也”的论述,充分证明他是一位先驱人物,对未来充满了前瞻性。
除了通过概念史研究来重读魏源,石坤森博士还引用了社会史学家尼可拉斯▪卢曼(1928-1998)的观点。在《社会结构与词义学》一书中,尼可拉斯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分化结构论。他将从古至今的社会分为三大类,即部落社会、分层社会和现代社会。其中,部落社会属于纵向分化结构,分层社会属于横向分化结构,现在社会则是功能性分化结构。在石坤森博士看来,魏源在《默觚》一书中提到的“治天下之具,其非势、利、名乎!……夫唯使势利名纯出于道德者可以至天下矣”这一主张,表明虽然魏源还在使用分层结构的概念,但已可见功能性社会的雏形。他最后总结,通过概念史研究和社会史研究方法证明,魏源无疑是中国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石博士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魏源,陈先初教授对此表示赞赏,同时也简述了概念史研究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刘志刚老师提出,我们不仅要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引入西方的方法论,也要通过对中国历史人物的研究来对方法论进行补充和修正。岳麓书院的硕博士也就方法论与历史研究的具体关系进行了深刻而激烈的讨论,本次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图文/张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