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梁涛教授开讲“荀子的人性论”

2019年12月05日 14:51

114日上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梁涛教授主讲岳麓书院讲坛第416期,主题为“再论荀子的人性论——兼论荀子思想中人性平等说与圣凡差异说的矛盾”。岳麓书院历史系姜广辉教授主持讲座。来自湖南大学等高校师生及社会人士共150多人到场听讲。

IMG_0145

梁涛教授

关于人性论,我们一贯认为,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事实果真如此吗?讲座伊始,梁涛教授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质疑,并指出《荀子·性恶》开篇第一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才是荀子对人性的真正表达。所以,荀子的人性论并不是“性恶”,而是“性恶心善”说。多年来,我们对荀子的人性论有误解,将荀子的“性恶心善”说理解为“性恶”说,就是忽略了“其善者伪”一句或不了解其含义所致。

梁涛教授强调,理解荀子的人性论,一定要先读懂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尤其是后半句中的“伪”字。那么,“伪”到底是什么意思?据统计,《性恶》篇中“伪”字共二十七见,除了八次出现的“其善者伪”一句外,其他各句中的“伪”字,也往往由于语境的不同而具有内涵的差异,弄清这些“伪”字的多重含义和特殊表达,是消除误解、读懂《性恶》人性论思想的关键。

如何更好地理解“伪”字?梁涛教授指出《荀子·正名》篇的两例是荀子关于“伪”字的定义:“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此处荀子对“伪”提出两个定义:一是“心虑而能为之动”,其中“心虑”乃是针对“情然”而言。情然是情感的流露,是自然本能;而心虑则是理智的抉择和判断,具有伦理内涵。二是“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心之虑、心之能有所积、有所习而有成就者即是伪。此“伪”显然是前一伪的结果,如果说第一义的伪是能伪的话,那么第二义的伪就是所伪。伪又包括“虑”与“能”两个方面,“虑积焉”是所虑,是思虑的结果;“能习焉”是所能,是智能的完成,也就是“能有所合谓之能”。

IMG_0124

讲座现场

从荀子对“伪”的定义来看,“伪”显然是与心密切相关的概念,指心之虑与心之能。虑指心的抉择、判断能力,能指心的认知功能。荀子突出心之虑和能并非偶然的,而是其心特点的反映,也是我们理解荀子心的关键。梁涛教授指出“心”与“伪”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心(虑、能)→第一义伪(心开始虑、能为之动)→第二义伪(虑有所积、能有所习)

通过以上分析,“伪”作为哲学概念不仅为荀子所独创,而且在具体运用上也是比较特殊的。伪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其是表达“心之为”的概念,凡属于“心之为”的活动,往往都可以归为伪。所以虽然《正名》给出了伪的定义,规定了伪的基本含义,但《礼论》《正论》尤其是《性恶》篇所使用的伪又不限于其基本义,而多用引申义。特别是荀子将伪又分为圣人之伪与凡人之伪,更是增加了伪字的复杂性。更有甚者,荀子既将圣人制作礼义的行为称为伪,有时又将圣人所制作的礼义也称为伪,或“伪故”“积伪”,表明伪字的使用不仅十分灵活,而且其含义也是十分宽泛的,往往要根据具体语境才能做出区分。在荀子那里,伪实际表达的是“心之为”的意义体系。

总之,“伪”是荀子特有的哲学概念,也是理解荀子思想的重点和难点。以往学者对于荀子思想的误解和争议,往往就在这个“伪”字。如荀子的“伪”并非传统上理解的作为,而是与心密切相关的概念,指“心之为”,指心的思虑、认知及行为。心之运用义与成就义,这是伪的基本义。但在实际使用中,凡属于“心之为”的活动,荀子往往都归为伪,故伪又指圣王制作礼义的行为、礼义以及凡人学习、实践礼义的行为,这是伪的引申义。

需要说明的是,“伪”字之所以容易引起分歧和争议,除了表达与内涵的复杂性外,与荀子思想中蕴含的“圣凡差异”说与“人性平等”说的矛盾也有密切关系。荀子思想实际存在着向两个方面发展的可能,其对后世产生影响并招致非议的主要是“圣凡差异”说,而建立在人性平等基础上的性恶心善说,则为荀学的进一步诠释和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是荀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尽管这部分内容尚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和表达。

讲座最后,梁涛教授作出两点总结:第一,“伪”是荀子特有的哲学概念,在哲学史上唯有荀子用“伪”字表达了其哲学思想。因此,弄清荀子“伪”字的多重含义和特殊表达,是消除对荀子“性恶论”思想误解的关键。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伪”字的梳理,可以发现荀子思想中所蕴含的“圣凡差异”说与“人性平等”说的矛盾,对解读荀子思想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关于“圣凡差异说”与“人性平等说”的矛盾,一方面荀子认为圣人与凡人人性是相同的,圣人乃后天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主张圣人与凡人有根本差异,圣人可制作礼义,凡人需凭借圣人制作的礼义和教化方可成就善。荀子对后世产生影响的是其圣凡差异说,而真正有价值的则是建立在人性平等说之上的“性恶心善”说。

IMG_0159

现场听众提问交流

讲座结束后是提问环节,梁涛教授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详细深刻的回答,在场师生受益匪浅。通过此次讲座,大家对“伪”“心”“性”等概念及其内涵有了更深入了解,对荀子的人性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文/普庆龄  /陈永豪)

 

【讲座直播回顾】

梁涛|正确理解荀子的“性恶” 离不开这个字https://zhibo.ifeng.com/video.html?liveid=130129

 

【主讲人简介】

梁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社会兼职有孟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荀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孟子研究院秘书长,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儒学思想史、经学思想史、出土简帛研究,出版著作有《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儒家道统说新探》《“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等。其中《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获多项人文社科类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