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教师专场第七讲 | 谢一峰老师讲述“争衡圣域:中古都城政治轴线的变迁”
为发扬岳麓书院朱张讲学传统,促进学术研究,推动书院的建设与发展,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策划组织了“岳麓书院讲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专场系列讲座由岳麓书院教学科研岗教师主讲。12月28日晚,“岳麓书院讲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第七讲在湖南大学综合楼105教室举行,历史系副教授谢一峰主讲,主题为“争衡圣域:中古都城政治轴线的变迁”,历史系助理教授蒲宣伊主持。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谢一峰副教授
第一部分,谢一峰老师回顾了中国古代都城政治轴线的形成过程,认为都城形制从秦汉多宫制发展为曹魏邺城、洛阳的单一宫制后,贯穿全城的中轴线成为了权力在都市政治礼仪空间中的重要体现。他指出,皇宫、宫门、御道、城门和圜丘等礼制建筑共同构成了都城政治中轴线,除此以外并不存在其他性质的建筑。佛教东来后,佛寺营建随之开始。谢老师根据史料推测,汉晋时期洛阳诸寺院应未处于城内中心地带,与政治轴线有一定距离。到了北魏前期,这一情形才发生变化。
第二部分,谢一峰老师以北魏都城——平城、洛阳为例,指出这一时期随着佛教与权力的紧密结合,佛寺开始与政治轴线产生联系。结合史料和考古资料,他推测北魏前期以平城永宁寺为代表的皇家寺院和佛塔在其空间分布方面已经具有一定规划性,不再居于僻处或散布城中。北魏迁都后,洛阳城佛寺与中轴线的关系更进一步。根据学界相关成果,谢老师注意到永宁寺、景明寺、秦太上宫二寺虽距宫城远近各异,但都已经位于洛阳城权力中轴线两侧,突破了原有的城市规划逻辑,他由此指出,佛教建筑在都城政治景观营建和权力表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此外,为更好观测佛教景观与政治轴线的互动,谢一峰老师为听众细致说明了北魏后期洛阳寺院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过程。有趣的是,他还从动态视角观察了洛阳佛教空间,认为四月初八行像系列活动是佛教元素短暂占据都城轴线的极好案例。
第三部分,谢一峰老师将目光转向南方,指出东晋、南朝的佛教建筑与政治轴线之关系亦有发展。他先以长干寺、瓦官寺、大庄严寺、湘宫寺、大爱敬寺为例,分析其地理位置,认为直至梁武帝中期,这些佛教建筑与都城政治轴线仍旧存在一定距离,至多位于轴线两侧,并未发生质的突破。这一情况在同泰寺营建后发生了变化。结合史料与相关学者的推定,谢老师指出,位于宫城之后皇家御苑华林园中的同泰寺已经处于都城轴线上,相比北魏洛阳永宁寺,其在地理位置上更加深入权力核心,已经占据了政治轴线的北端,与中轴线上太极殿等建筑共同构成权力轴线景观。后同泰寺因火被毁,梁武帝虽欲在此营建十二层佛塔,但因侯景之乱而失败。通过以上分析,谢一峰老师得出,梁武帝时期同泰寺及其佛塔已经直接永久性地占据中轴线本身,相较之前情况有了突破性发展。
讲座现场
第四部分,谢一峰老师讨论了隋至唐前期佛教建筑与政治轴线的关系,重点阐述了武周时期的情况。他先说明了隋代大兴城庄严寺和总持寺这两座最高等级皇家寺院距离政治轴线较远,并指出隋唐长安、洛阳城内的皇家佛寺虽多靠近中轴线,却没有出现与同泰寺一般坐落于政治轴线上的情况。此后,谢老师详细介绍了武周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他以明堂、天堂与天枢等一系列具有佛教因素的皇家礼仪建筑为例再现了武则天时期洛阳轴线景观的重塑过程。综合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谢老师认为,明堂位于宫城正中央原乾元殿处,天堂位于明堂西北方向即后天八卦“乾”位处,天枢位于天津桥以北、端门以南的河心小岛上,三者皆已占据或十分接近洛阳城政治中轴线,明堂、天堂更是直接进入宫城绝对核心,这一安排一定程度上承袭自梁武帝时期佛教建筑的空间布局。此外,明堂内部之转轮王七宝与外部之九龙灌顶、天堂之巨型佛像、天枢之阿育王柱造型,皆体现了深厚的佛教意味。综上所述,谢一峰老师指出,在武周洛阳城中,佛教因素直接以永久性纪念和礼仪建筑的形式融入政治中轴线,既非短暂占据,也非单纯地分布于轴线两侧。“七天建筑”,即武周洛阳都城轴线上具有代表性的七座建筑(或石窟),佛居其四,这表明佛教政治文化已经深度介入到中轴线这一最具政治象征意味的权力核心中。
第五部分,谢一峰老师简要介绍了武周后期以降佛教因素建筑从都城轴线退出的过程。相较于明堂、天堂,武则天统治后期所修的七宝台仅位于轴线一侧,本欲在白司马坂营建的巨型佛像也没有处于中轴线上,因此,谢老师认为存在于武则天称帝前后至明堂、天堂再次被焚这一时期内佛教因素建筑直接占据都城政治轴线的现象并非常态。此后,他指出,玄宗登基后,通过改建明堂、熔毁天枢等措施实现了其对洛阳轴线景观的根本性改造,尽可能将佛教因素从中移除,使之回归到了南北朝模式,而宋辽金时期都城政治轴线与佛教建筑的关系也未溢出这一基本格局。
最后,谢一峰老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总结。他认为,中古时期都城政治轴线与佛教景观的互动可以总结为两种类型:其一,北魏后期所奠定的“常态”,即将佛教建筑排列于中轴线两侧;其二,梁武帝后期、北齐时期及武则天统治时期所形成的“变态”,即佛教建筑直接占据中轴线,接近或位于宫城的核心位置。总之,都城政治轴线中的佛教因素发轫于南北朝后期,历经反复,在武周时达到巅峰,又在唐玄宗后发生激变,回归到南北朝模式。这一进程是佛教与政治空间互动的呈现,折射出华夏统治者挪用具有佛教因素的物质载体、视觉表征和文化景观进行政治权力表达的行为。
在交流互动环节,谢一峰老师对“南朝建康佛寺营建的规划性是否较北朝更为薄弱”“同泰寺地理位置争议”“佛教景观作为一种权力表达,其受众是否涵盖国内外群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回答,进一步深化了听众对相关课题的认识。(图文/龙友泽)
【主讲人简介】
谢一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唐宋宗教、艺术与历史。2014-2015和2019-2020年度作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Visiting Fellow)和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Harvard CAMLab)访问学者两度访学于哈佛大学。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古委会项目一项,已在大陆、港台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书评三十余篇,出版译作一部(合译),并先后赴日本京都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阿育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发表学术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