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张伟教授讲述康德道德哲学的方法问题
10月17日上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邀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主讲岳麓书院讲坛第406期,主题为“康德道德哲学的方法问题”。讲座由岳麓书院哲学系舒远招教授主持,湖南大学等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计110余人参加此次讲座。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
讲座伊始,张伟教授指出,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GMS)的前言部分,康德探究了其道德哲学的方法问题,即所谓的分析法和综合法。这个问题并不是其批判哲学体系中的方法论问题。借助对其道德哲学方法问题的思考,人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结构,以及康德整个道德哲学的层次,进而更好地在启蒙的视野下理解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关切。
接着,张伟教授介绍了康德在GMS中论述的章节脉络以及所采用的“分析的方法”与“综合的方法”,并对学界的相关讨论进行了梳理与评价(主要涉及Paton、Schönecker、Milz、Allison的论点)。他指出,GMSⅠ是由通常的道德的理性知识(A)通往哲学的道德的理性知识(B);GMSⅡ是由通俗的道德哲学(C)通往道德底形上学(D);GMSⅢ是由道德底形上学(D)通往纯粹实践理性底批判(E)的最后步骤。
那么,通过对方法的讨论,我们如何来理解GMS的结构?张伟教授阐述了GMSⅠ与GMSⅡ作为一个整体是以善的意志为出发点,以作为先天综合的实践命题的定言令式为落脚点。他强调,令式体现了实践的理性能力(意志)与普遍的决定原则之间的关系,而且根本上也揭显出义务与意志的关系(自律)。
张伟教授进一步提出了GMS结构的再划分,GMSⅠ与GMSⅡ构成一个整体,分析地“探求”“回溯”道德最高原则,而GMSⅢ综合地“确立”道德最高原则,且前述结构中B≈D。
讲座最后,张伟教授重点讲述了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关切,解释了善的意志成为GMS出发点的理由并通过结构图清晰刻画了善的意志与启蒙的关系。
在提问环节,张伟教授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详细深刻的回答,在场师生受益匪浅,感受颇多。通过此次讲座,大家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方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主讲人简介】
张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国际舍勒协会学术咨议委员会委员、国际Scheleriana丛书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执行编委等。
出版著作有专著Prolegomena zu einer materialen Wertethik (Nordhausen: Traugott Bautz 2011, 2019)、《质料先天与人格生成》(台北:2013年;北京:2014年)、《心性与体知》(北京:2019年)、《情感的语法》(2019年)、Schelers Personalismus im Spiegel von anderen (Würzburg: 201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