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荣传 | 陆海相“玉”——新石器时代东北亚大陆与岛屿玉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2023年10月09日 10:37

9月19日晚,“岳麓书院讲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第十七讲开讲,由岳麓书院考古学系副教授石荣传主讲,主题为“陆海相‘玉’——新石器时代东北亚大陆与岛屿玉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岳麓书院考古学系副教授向明文主持讲座。

IMG_9476

讲座伊始,石荣传老师以自然地理与古文化面貌为基础,结合出土玉器资料情况,将史前东亚玉器分为四区:环日本海大陆与岛屿区;环黄、渤海大陆与半岛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南中国海大陆与岛屿区。其中,环日本海大陆与岛屿区是目前东亚发现玉器最早的区域。

IMG_9482

聚焦于环日本海大陆与岛屿区,石老师详细介绍了该文化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史前玉器编年谱系。她将环日本海大陆与岛屿区分为大陆区、岛屿区及半岛区。其中,大陆区再细分为7个子区域,岛屿区细分为3个子区域,半岛区资料极少,未细分区。以出土资料为依据,石老师详细梳理了每个子区域在史前期段的典型玉器及组合,并以此为基础,将整个环日本海玉器文化圈划分为三期两段。

接着,石老师以环日本海玉器文化圈的三期两段为时间尺度,以大陆区、岛屿区及半岛区为空间尺度,对环日本海史前玉器进行了共时特征与历时比较研究。第一期I段,以玦、匕表器等为代表的玉器主要集中于大陆区,II段见于俄罗斯滨海及日本海西岸,器形共性明显;从第二期开始,日本海两岸玉器器形与组合的差异性明显,共性几乎不见:大陆区玉器以辽西区红山文化为核心,形成以“巫礼”为中心的用玉体系,以猪龙、斜口筒形器、璧形器、联璧、勾云形器、玉人、枭、龟、龙凤等为代表。岛屿带承袭第一期,逐渐形成以玦为中心的用玉传统,且出现翡翠大珠等。第三期,大陆与岛屿区共性微弱:大陆区史前用玉衰退明显,以璧、环、片饰等为主。岛屿带玉器主要集中于以九州南部,器形以玦口较长的片形玦为主。同时翡翠勾玉、大珠等数量渐增。绳纹后期,尤其是弥生与古坟时代,勾玉流行于对马海峡两侧日本与朝鲜南部。

IMG_9483

最后,石老师结合纬度、海域的封闭程度及末次冰盛以来的古气候变迁等,指出日本海域交通受制于海冰、暖流、寒流及沿岸流等因素:全新世早期(距今11700~8000年),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日本海纬度较高,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气候寒冷;但夏季风增强,带来降水和热量,故冬夏温差较大,海冰活跃。可推知通过海冰,陆岛可实行季节性互通。同时,由于日本海西岸的沿岸流、寒流与沿东岸北上的暖流交汇致使海面表层呈逆时针环流,即理论上海洋航行亦可互通。距今8000~5000年,东亚冬季风减弱,全球温度与海平面持续上升,对马暖流最终形成涌入日本海,冬夏温差减小,海冰消融加速,范围快速缩小。而由于海平面的持续上升,陆岛距离进一步加大,互通难度急剧上升。

据此,石老师对东北亚三期玉器文化互动路线作了初步推测:第一期可能存在三个方向六条支线:海路方面,向北以黑龙江、鞑靼海峡为通道到达北海道或本州岛北部;或向更北的陆路进发。向南以俄罗斯海岸为通道,通过海冰或洋流到达本州西海岸;或沿图们江、鸭绿江到达朝鲜半岛或黄海北岸。陆路方面,向西沿黑龙江、嫩江;或沿牡丹江、第二松花江,分别到达辽河流域,再沿渤海西岸的河北走廊向燕山以南进发。第二期开始,陆岛玉器文化差异明显,共性微弱。玉器文化互动路线主要存在于大陆与岛屿各自区域内,其中尤以大陆区互动频繁。

_MG_9501

互动交流环节,向明文老师对本场讲座作了精彩点评,石荣传老师对现场听众提出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在史前玉器中的体现”“凌家滩玉器与长江下游史前玉器造型之间的关系”“东北亚地区史前玉器玉料来源”等问题给予了细致专业的解答。整场讲座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在场听众反响热烈、收获颇丰。(图文/巴俊杰)


【主讲简介】

23954182d616926467786ca2e74f68bd

石荣传,女,山东莒县人,山东大学考古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现执教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研究方向主要为古代玉器、美术考古、夏商周考古等。先后主持有国家社科、省社科及社科联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