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丰 |《礼运》与战国时期儒家历史哲学的建构
2023年10月8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刘丰先生讲学,主题为“《礼运》与战国时期儒家历史哲学的建构”。岳麓书院哲学系主任殷慧教授主持讲座。
刘丰先生首先介绍了儒家历史哲学所具有的“垂询”“资鉴”功能,以及《礼运》的历史地位和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礼运》首章,说明了自身从儒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中研究《礼运》的基本思路。
讲座的具体内容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是“战国时期儒学所面临的挑战”,分析了战国时期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对“礼”的反思和质疑。战国时期其他各家的思想家从价值层面对礼的价值进行批判,从历史角度否定礼的普遍性,从逻辑角度说明礼的荒谬性,认为理想社会中并不存在礼。例如《老子》中提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强调律法的作用而反对礼,墨家则主张节葬、非乐。第二是“从礼的起源与功能看礼的普遍性”,指出《礼运》篇的产生正是基于上述背景。《礼运》篇从礼的产生、礼的功能、礼的价值、礼与历史发展、礼与理想社会等多个方面回应了战国时期其他学派对儒家的质疑和批判,从更加宏观、深入的视角论证了儒家所主张的礼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第三是“大同之世也有礼”。礼无时不在,“大同”时期当然也有礼。儒家的历史观、文化观是通过礼来表现的,《礼运》篇更是以礼之转移变化来说明历史之变化。如果对应于上古时期的历史,学者一般都认为“大同”是五帝时期,五帝时期当然有礼,这样,历史的链条才是完整的。更为重要的是,五帝时期有礼,这样儒家所设计的理想社会,就和老庄道家所谓的“至德之世”划清了界限。第四是“‘大同-小康’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以往的研究多将“大同”和“小康”视作递减的、不断衰落的两个阶段,“大同”之世近似于“无为”,“小康”之世则以礼治世,是“大同”的退化。刘丰先生通过《孔子家语》等文献的引入,以及对《礼记·礼运》的详细解读,论证了“大同”和“小康”在本质上是同一个阶段。
刘丰先生强调:儒家对历史的认识是通过礼的变化或运转体现出来的。《礼运》篇其实是通过礼之运转,通过对“大同—小康”之世的说明,通过对理想社会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对比,进一步说明了礼的普遍性,也树立了儒家的理想社会形态论,从而对老庄道家的的观点进行批驳和回应。“礼运”不但是儒家的历史哲学,同时也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战国时期的儒家正是通过“礼运”来阐释对于历史的变革和理想社会的认识,从这个方面来看,“礼运”研究也是深入理解儒家政治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和角度。
互动环节,殷慧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就荀子与《礼运》的关系等问题与刘丰先生展开讨论。书院师生也积极提出问题,刘丰先生一一进行了回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文/廖春阳)
【主讲人简介】
刘丰,1972年出生,陕西榆林人,南开大学历史学(中国思想史)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出版专著《北宋礼学研究》《经典与意义:礼与早期儒学的衍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礼学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