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安庆 | 现代性发轫之际世界精神的结构转型
11月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邓安庆先生讲学,讲座以“私人美德与社会之恶——现代性发轫之际世界精神的结构转型”为题,从伦理学史的角度阐释现代性精神的来源和根基。岳麓书院哲学系舒远招教授主持讲座。
邓安庆教授表示,本次讲座主题的灵感来自荷兰作家贝尔纳德·孟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作品《蜜蜂的寓言》。该书的核心是道出了西方思想史上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从道德的角度看,以自利驱动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如果想以“公共精神”的道德情怀来建立一种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只是一种“浪漫的奇想”,因为私欲和私欲支配的个人恶行恰恰是社会繁荣的能源,离开了这个能源,公共利益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邓安庆教授借用孟德维尔“私人之恶”导致社会繁荣和公益增多的思想,讨论了世界文明古今之变的意义。认为从伦理学史的角度而言,颠覆最大的观念除了“私恶”变“公益”外,就是传统社会强调的“私人美德”变成了“社会之恶”;传统心理惧怕的个人自由变成了现代社会正义的基础和内核;传统社会贬斥的商业及其对利益的追求,变成了现代文明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伦理善的基本形态。
邓安庆教授还梳理了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内在逻辑、意义缺陷等,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向听众阐明,忽视一个时代世界精神的结构转型,而单方面地强调和复兴美德伦理,是盲目而无意义的。现代伦理是在传统德性伦理衰落、基督教等神学信仰式微基础上,依据各种理性的形而上学为基础而奠基的。现代人的心,不在灵魂之内,而在外在价值物中,人类的自由伦理不能靠外在于它的神圣精神来范导,而是需要去挖掘和明察自身存在根基中的神性力量,继而呵护它、培植它,最终使之成为与伦理真正结缘的既尊贵又有范导性的规范力量。也即只有精神结构中作为灵魂的正义才能赋予德性以美德的意义。(文/曾海鹏)
【主讲人简介】
邓安庆,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教授;兼任《伦理学术》丛刊主编,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出版学术专著和西方哲学经典译著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代表作有《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道义实存论伦理学》《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