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全方位、多层次育人的本科生导师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纪略

2018年03月28日 10:56

黄沅玲/摄

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学府,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传统教育资源丰富,在接通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2009年,岳麓书院以历史学本科专业招生为契机,立足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充分挖掘传统书院教育资源,实施了颇具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育人的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引人瞩目。

缘 起

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一直办学不辍,弦歌不绝。朱熹、张栻、王阳明等著名思想家曾在这里设坛讲学、传道授业,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传播;以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为代表的众多生徒,曾在岳麓书院研经读史、求学问道、格物致知,为后来的理论建构、思想探索、社会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作为知识创新、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重镇,岳麓书院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学术传统绵延不绝。1903年,在书院改制的时代大潮中,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几经变迁之后,发展成为现代的高等教育机构——湖南大学。目前,岳麓书院作为湖南大学的下属机构,承担着湖南大学历史、哲学、考古以及文博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科研任务。

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体现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古代书院的教育传统,在此方面很有启示意义。传统的书院教育强调“为学”与“做人”的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将对国家民族的担当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个人的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的书院教育师生关系密切,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深受教师的影响和熏染;传统的书院教育提倡自由讲学、自由研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传统的书院教育尊重学生禀赋、个性的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在岳麓书院恢复和发展的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教育中吸取智慧。

实 践

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从2009年开始实行。在九年的实践和探索中,这一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补充,至今已经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体系。具体来看,本科生导师制包括四个不同方面、不同类型的内容:

第一种类型为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学业导师由教师担任,全面负责学生的成长辅导,既包括思想道德的培养,又包括学业的指导。学业导师由书院在自愿申请参加本科生指导工作的教师中考察确定,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品行、学养、沟通能力等方面。在学业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书院要求师生之间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密切互动,并且保证每两周必须有两个小时见面时间。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本科生往往会很快融入以学业导师为核心的、包括不同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在内的教学共同体,通过面谈、讨论、参加读书会或者一起登山临水、郊游远足、共同用餐等方式,与导师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互动。导师在与学生充分交流和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的基础之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第二种类型为本科生生活导师制。生活导师由书院选择品学皆优的博士生、硕士生担任,每位生活导师指导三四名本科生,与他们定期交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交流的形式相当灵活,生活导师可以走进学生宿舍,可以与学生一起读书讨论、远足、散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生活导师需要定期撰写总结,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活导师制是对学业导师制的一种补充,担任生活导师的博士生、硕士生与本科生年龄差距很小,本科生与生活导师在一起,在心理上拘束较少,思维方式比较接近,更加容易沟通。

第三种类型为班级导师制。班级导师由书院选择教师担任,负责一个班级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工作。班级导师的设立,有其具体的针对性。实施学业导师制和生活导师制之后,有很多学生活动都以导师为中心开展,以致同一班级学生往往因归属于以不同导师为核心的群体而产生分隔,班级集体活动受到影响。但事实上,同一班级的学生会产生许多具有共性的问题,需要有一种班级归宿感。在这种情况下,班级导师组织班级活动,可以建设班级文化,使班级具有凝聚力,使学生对班级这个平台有认同感和归宿感。

第四种类型为学术兴趣小组导师制。一些本科生好学深思,学有余力,对课程之外的知识进行了广泛涉猎和深入思考,表现出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书院因势利导,设立了学术兴趣小组,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条件,为他们的进一步探索提供良好的平台。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为学术兴趣小组配备导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们拓展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熟悉学术规范、增强问题意识,让学生们尽早进入学术研究之门。

以上几个方面、几种类型覆盖了岳麓书院本科生学习的全过程,不同方面、不同类型的导师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育人的本科生导师制,为本科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支持。

成 效

从2009年至今,岳麓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实施9年。这些年,在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

一、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导师制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与导师的密切接触交流,使学生对人生与社会、历史与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价值观念趋向成熟,从而在人格养成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很多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专业的认知和兴趣,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几年来,岳麓书院升学率和就业率逐年上升,多名学生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爱丁堡大学等海内外名校深造,2017届毕业生升学率达68.7%,就业达全部。部分学生在全国性的比赛和学术活动中获奖,多名本科生的论文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并正式结集出版。这些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

二、学生对学院和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大大增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了密切互动的关系。基于多层次的导师制,岳麓书院围绕人才培养组织了各类学术沙龙和文体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们除了归属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和宿舍之外,还属于以师门为单位的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组建的团队。如此频繁的交流接触,对于团队归属感和融洽关系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学生和导师结成了牢固而长久的关系,许多早已毕业的学生仍与各位本科导师保持密切联系。

三、教学相长,师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岳麓书院的教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努力回归教育本质。教师们潜心教书育人,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情感,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学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教学成果丰硕。经过8年多的探索实践,岳麓书院的师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解日渐深入。书院教师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思考进行总结,申请省级教改课题5项,在《光明日报》《大学教育科学》等报刊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多篇,出版了《书院传统与当代大学教育: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岳麓史学:岳麓书院本科生优秀论文集》等文集。为了推广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果,进一步完善、优化导师制,岳麓书院还召开了全国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本科生培养学术研讨会”,来自清华、北大、复旦等十余所著名高校的教育管理专家及多年从事本科生教学的教师共同探讨一流本科人才的培养问题。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理论探讨、调查数据及实践经验,为其他高校推进本科生教育改革,建立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五、多家国家级别、省级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了岳麓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特别是今年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详细报道《岳麓书院再现兴盛之貌》,对书院实施全方位、多层次育人的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高度评价,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可以看到,岳麓书院全方位、多层次的本科生导师制育人模式,在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滋养下,在其上下齐心、不辍一日、精益求精的探索中,正焕发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肖永明 殷慧)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3/27/content_49628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