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将立德树人宗旨落实到制度和实践——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纪实

2018年04月04日 16:08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环节,要通过具体的制度建设来落实,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来实现。

岳麓书院自古就是湖南的高等学府,千余年来兴学不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传道济民的栋梁之材,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和育人方式中蕴含着立德树人的宝贵智慧,又为书院积淀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具体实践,今天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利用自身优势,充分挖掘古代书院教育传统,继承和发扬融德行与学问为一体的理念和做法,构建和实施以导师制为核心的本科生人才培养制度,将立德树人的宗旨渗透到本科生培养的方方面面。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中外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虽然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化指导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手段,但对于学生德行培养的强调和重视,却是中国的本科生导师制扎根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区别于西方导师制而理应具备的中国特色。

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是古代书院教学传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古代书院教育家们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如朱熹认为“德行之于人大矣”,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清代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制定的《岳麓书院学规》,前两条就是“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学规的前半部分对道德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将传统道德规范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而后半部分内容才是对学业的要求,体现了传统教育先成人后成才的人才培养观念。

传统书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的统一,强调德行、品格培养。这不光要求老师有很高的品格素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还要求老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将学生品格的养成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岳麓书院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本科生导师制,正是希望改变在当前的教育中能力培养与德行培养失衡的弊病,把学生人格与品质的培养作为导师的重要职责,要求导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价值观念形成与人格养成的过程中,在为学进德、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

立德树人,以人为本

立德树人,让人的发展成为目的,是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紧扣学生成长的需求进行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从2009年第一批本科生入院,岳麓书院就开始推行并不断地补充完善导师制,形成了目前在本科生的学业、生活、班级、学术兴趣四个不同层面开展指导的体系:学业导师全面负责学生大学四年品德、学业的成长辅导,生活导师主要解决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班级导师协助班级建设、负责解决同班学生的共性问题,学术兴趣导师则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做学术研究的准备。生活导师选聘优秀的研究生担任,其他三类导师都由教师担任。

四种类型的导师制覆盖了本科生学习的全过程,大一新生入校起至少拥有学业导师、生活导师、班导师三个导师。不同类型的导师制互相配合,满足了青年学生在思想、情感、学业不同层面的发展需求,为本科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支持。比如生活导师,是本科生更亲密的师兄师姐,他们与本科生年龄、身份接近,相互较少拘束,易于沟通,特别是能为新生入校后,迅速适应学校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供很大的支持和帮助。2010级本科生廖玲说:“别看我们的生活导师都已经是博士了,但是他们还是很细心,宿舍生活要注意的细节,离开家之后的饮食习惯,他们都会给建议。”

本科学生在入学辅导、专业认知、修课指导、生涯发展规划、学术训练等各个关键环节上,能够及时得到导师们的专门指导。导师也有机会与学生充分交流,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的基础之上,利用不同场合、不同机会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及时引导与纠正,使学生人尽其才,脱颖而出。以成绩优异取得2017年北京大学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学生李屹轩,谈到自己的学业导师和生活导师时说:“导师制的特色在于一对一的培养,肖永明老师和陈峰师兄都倾注了很多的精力在培养我的学习和为人方面。肖老师经常用电话短信和我联络,约好时间一同外出郊游畅聊,询问我近期读书学习生活的情况,同时也经常参与师门的读书会和我们一同读书学习。陈峰师兄每周在御书楼都会和我聊天,探讨一些读书时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会就一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交流看法。接受这样的栽培和指导,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能够获得成长。”所以,李屹轩称导师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路标”。

立德树人,入心为要

以老师、学长引领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古代书院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传统书院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化的教育教学等活动,使学生有很多机会从游于师,使师生建立融洽的关系,老师成为学生的模范,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身教”和“化育”的作用。保证师生相处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既有的传统和经验对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导师制实行过程中,本科生通过一对一交流讨论、参加师门读书会或者一起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等方式,与导师亲密互动。此外,岳麓书院举办了大量的学术文化活动,如国学大典、国乐节、祭孔大典、学生论坛、游学、读书征文、文化资源调查等活动,还有常态化的讲学和读书会活动,为师生活动提供公共平台。师生有了更多的交流时间和共同话题,学生能够真正“从游于师”,导师将“传道、授业、解惑”融入师生互动的丰富活动中。在连续几年对毕业生关于导师制实施情况的回访和征文中,95%以上的学生表示,书院是一个温馨亲切的家园;良师益友的教导比书院的美景更让他们难以忘怀,更让他们感动。

在这些活动中,践行传统礼仪、习礼育人成为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极富特色的内容。新生向孔子像行礼,诵读《大学》及《岳麓书院学规》,为入学礼;选定导师后,师生共同签订指导协议,举行正式的拜师礼;毕业时,学生向老师行谢师礼。近年来,岳麓书院又逐渐恢复传统的祭祀礼仪,每年春季师生一起祭祀屈原和书院山长,诵读诗词、唱咏歌曲,缅怀先贤;秋季师生一起祭祀孔子,在文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举行传统释奠礼,演奏古乐,诵读经典。通过恢复传统的礼仪教育,树立尊师重道观念,引导学生以先圣先贤的道德人品为楷模,确立、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激发道德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引发学生对学术的信仰与追求。

教同化雨,师生共进

在导师们的全力投入和精心指导下,一些大学生的迷茫失落代之以真真实实的存在感与归属感,学生感受到关注、鼓励与支持,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研究生团队一同研读经典,互相问疑辩难,思想激荡,讨论社会、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师生之间学识、情感、精神上的全面交流,使师生感情日益深厚。在长期的指导关系中,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师生建立起学术共同体与道德共同体的紧密关系。一名本科生在文章中谈道:“我们需要导师的陪伴跟帮助,书院导师制作为我们与导师交流的桥梁,让我们收获最美好的大学时光。这是一种制度,更是岳麓书院的文化所在。”

导师制的实施,使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在师生亲密融洽的关系中教师身份不断被强化,推动老师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与水平,同时也感受工作带给他的满足感以及幸福感,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局面。岳麓书院每年组织导师制征文和教育教学评估调研,组织导师们专题研讨交流,推动老师们进一步思考和学习,并不断改善工作。在导师工作研讨会上,吴仰湘教授说:“我刚开始担任学生导师只是凭着良心和惯性工作,通过这几年不断地实践、总结,和大家一起交流经验,对于导师制的认识和工作技能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也很享受全心全意培养学生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能否实现,不在于外在形式上是否条列崇高的教育目标,而在于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具体制度和具体的实践,从不同层面推动实现。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深深扎根于传统教育,底蕴厚重而又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既注重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又注重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可以为今天高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提供很好的启发和借鉴。(谢丰 潘彬)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4/04/content_49680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