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邀访教授讲座 | 张浩军:如何理解“同感”?——从利普斯到胡塞尔 | 预告
岳麓书院邀访教授讲座第106期
主题:如何理解“同感”?——从利普斯到胡塞尔
时间:2024年5月17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湖南大学高研院松林斋报告厅
主讲:张浩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主持:王继(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副教授)
主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承办: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 岳麓书院哲学系
协办:岳麓书院发展基金
【主讲简介】
张浩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学者,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院(2011—2012)、德国科隆大学胡塞尔档案馆(2014—2015)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东亚哲学杂志》(East 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主编(之一)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德国哲学、现象学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同感、他人与道德:从现象学的观点看》《从形式逻辑到先验逻辑:胡塞尔逻辑学思想研究》,译作有《论移情问题》《胡塞尔的逻辑学》《观物如实:一种知觉理论》《现象学导论》等,主编教材《西方文明通论》,在Husserl Studies、《哲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近年来,在哲学领域,现象学对他人和主体间性问题的讨论、分析的心灵哲学对他心问题的讨论、伦理学对同感与道德问题的讨论、政治哲学对启蒙情感主义的讨论,不约而同地将对同感问题的研究推向了一个热潮。这些研究所涉及的核心论题包括:(1)Einfühlung的本质及其汉语翻译;(2)同感(Einfühlung)是否是一种伦理德性;(3)同感是否是同情(Sympathie)的充分必要条件;(4)同感(或同情)对社会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的建构具有何种影响。通过对这些论题的研究,学者们对同感的本质、同感与同情(道德)、同感与社会正义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但在我看来,现有的讨论中仍然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即不少论者在说理的过程中往往不加区分地将同感(移情)和同情混淆起来使用,既没有准确刻画同感(移情)的本质,也没有对同情概念的复杂含义做深入分析,以至造成了很多误解。为此,我认为很有必要对同感这个基本概念进行系统考察,从观念的流变、思想的传承和翻译的转换几个层面,更为透彻地澄清其本质,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认识。就此而言,利普斯的心理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对这一概念的讨论,为我们完成这项任务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而我们对二者思想关联和差异的分析,则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报名二维码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