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至8月书院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简讯
7月22日
会议名称:美国汉学与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
参会学生:2023级中国史专业博士生于储铭
论文题目:明代“非进士出身”巡抚考述
论文摘要:巡抚制度首创于明代,在先辈学者的研究中,往往关注于明代巡抚制度的成型及影响,而对巡抚的出身并无过多探究。明代曾有一千多名官员担任巡抚,其中,进士出身占绝大多数,关于明代非进士出身的巡抚人数,不仅说法多有分歧,且往往将视角局限于举人出身。但实际上,非进士出身含义应该更为广泛。统计并分析“非进士出身”的巡抚人数,可以加深对巡抚官制的理解,以进一步认识巡抚制度在明代的流变。
8月1日至8日
会议名称:第二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WCP-25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主办单位:意大利哲学学会、罗马大学
参会学生:2021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汪美玲
论文题目:船山对朱子、阳明“克己复礼”之批判圆融与发展
论文摘要:“克己”“复礼”是为仁之实功。朱子、阳明对此为仁工夫均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二者在关于概念的诠释上存在明显区别,进而引起了二者在为仁工夫次第以及效果上存在异见:朱子以“克己”先于“复礼”;阳明以“克己”即“复礼”。船山在“克己”“复礼”概念之诠释上,以“身”为结合点,对朱子、阳明之“己”“礼”做了很好的统合以及创造性解读;在为仁工夫次第以及效果上也更为圆融,他主张“克己”“复礼”为“相因”关系,也即“克复双行”。“克复双行”的圆融工夫实际蕴含了船山传道、济民的双重目的或历史使命。
参会学生:2021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田晓丹
论文题目:当下体认与无限进程:王阳明与康德论至善之可能(Present Cognition and Infinite Progress : Wang Yangming and Kant on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upreme Good)
论文摘要:至善这一概念在王阳明与康德的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至善实现之可能也是二人非常重视的问题。由于至善范畴的界定在王阳明与康德这里有着不同的内容,进而影响到至善的实现在二人的思想中也呈现不同的特点。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是吾性自足的;因此,至善的实现是一个自我呈现的过程。相比王阳明的至善界定,康德又提出了幸福的配享,认为德福一致才是圆满的至善。对此,康德在至善实现的条件上给出三个悬设,以保障至善的实现。然而,至善在康德这里虽然是可能的,但其实现的路径却呈现出“无限的进程”这一特点。有关王阳明与康德在至善这一共同的终极实在方面的异同,也体现出了中西哲思呈现出来的相似性与不同理路。
参会学生:2023级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生黄政文
论文题目:彻底的否定性何以建基——《哲学论稿》第241、242节文本分析(How Radical Negativity Builds a Foundation - A Textual Analysis of Sections 241 and 242 of the Essays on Philosophy)
论文摘要:后期海德格尔既要与传统形而上学斗争,贯彻一种彻底的否定性;又要与虚无主义斗争,避免走向一种完全的空无状态。这构成了其后期哲学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将选取《哲学论稿》第241、242节进行分析,从海德格尔的时空观念来评析他如何通过“时间-空间”与“离-基深渊”的相互把握,合理地安置好其哲学内部的彻底的否定性因素。
参会学生:2023级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生李格锦
论文题目:公共理性的背景限制及其普适可能——以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为中心
论文摘要: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将公共理性推理的主体和受体都归为民主国家中自由平等的公民。这种做法体现了这一理念的成立依赖于具有民主传统的公共政治文化背景,但这种民主传统的限制并不代表公共理性理念不具有普适性。在《政治自由主义》中,对公共理性理念具有奠基意义的“合理性的人”这一理念则是一个普适性因素,并且根据这一因素的提示,公共理性理念可以找到一条新的路径——公共证成的可接受性要求以超越民主传统的限制,帮助非民主传统的社会建立自身的政治秩序。
参会学生:2023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孙仲璞
论文题目:方以智论《德充符》中的“支离之为易简”——以《药地炮庄·〈德充符〉总炮》为中心的考察(Fang Yizhi on "Zhili as Yijian" in The Seal of Virtue Complete——A Study Center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eal of Virtue Complete in Yao Di Pao Zhuang)
论文摘要:方以智在《药地炮庄·〈德充符〉总炮》中,以“支离之为易简”一语为线索,对《庄子·德充符》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支离之为易简”在方氏那里有三层含义。首先是“化身”义,即《德充符》等古代典籍中的诸多人物均是孔子之化身。其次是“日常”义,即通过“两端”之对话领悟日用常行之道。最后是“一贯”义,即将“二”贯通于“一”,从根本上破除两端分别之执着,通过“权变”达致“时中”之理。
8月18日
会议名称: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博物院等
参会学生:2023级文博专业硕士生张天度
论文题目:马王堆帛书《木人占》新研
论文摘要:马王堆帛书《木人占》与秦到西汉时期的《周家台秦简》、《天回医简》、《黄帝蛤蟆经》等出土和传世医书文献中的祝由术部分有高度的相关性,东汉到唐代流行的“逆刺占”中同样包含类似《木人占》的占卜观念和方法,敦煌经卷中唐代医书中的祝由术部分,亦与《木人占》密切相关。这些材料既可用于探讨《木人占》的文本性质,也可用于解读《木人占》的占卜流程等问题。
《木人占》的本名或许就是《逆刺占》。由于考古中未见《木人占》占卜时所用之木象人,木牒等占卜道具,无法对木人占占卜的整个流程做出完整的解读与还原。本文基于一批长沙本地新发现的木象人,木牒等材料(另文专论),结合《木人占》帛书原文和其他文献,对《木人占》的占卜方法,占卜流程、占辞以及99幅图形试做新的推论和解读。
8月16日至18日
会议名称:“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传承、融合与创新”第九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参会学生:2019级中国史专业博士生赖明珠
论文题目:以地域救中国:《近百年湖南学风》所见湖湘精神
论文摘要:《近百年湖南学风》是民国时期系统研究湖湘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其文字茁然,更因成书于抗战时期,饱含救亡图存之意。钱基博认为,湖湘精神是指“独立自由之思想,坚强不磨之志节”的品格与“志在于淑群,行不害违众”的处事方式。他以所选湘籍人物作为阐释湖湘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书中勾勒出了人物鲜明的人格特征与精神风貌:刚强勇毅、经世致用、见危授命、不循风气。钱基博所凝练的人物精神不仅是对湖湘先贤功绩与问学的高度肯定,更是湖湘精神“独立自由之思想”与“坚强不磨之志节”的核心体现。湖湘精神中所蕴含“志在于淑群,行不害违众”的理念,使得湖湘精神能经久不衰并持续为当下的重要时刻提供精神动力。
参会学生:2019级中国近代思想史博士生戴妍雨
论文题目:抗战时期中共破除封建迷信、革新中国文化的实践研究
论文摘要:近代中国的文化革新是中国有识之士探寻改革中国真理的结果。在中国社会最大程度地破除封建迷信,使得中国最广大的民众从思想上实现解放、在文化上得以突破,可以视作近代中国文化革新的成果之一。抗战时期,中共在革命前期破除封建迷信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打击名目繁多的会道门等封建迷信组织、借势分裂的日本帝国主义、积极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着力通过发展文化教育、普及卫生防疫知识和改造封建迷信从业者等,来引导民众树立抗战意识、推动社会进步、助力民族解放,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坚实根基的同时,激发了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为近代中国的文化革新做出了贡献。
8月17日至18日
会议名称:2024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中国明史学会、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
参会学生:2021级中国史专业博士生杨淑颖
论文题目:明初閤门使小考
论文摘要:閤门使一职源于唐宋,负责朝会引导、礼仪纠弹。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恢复唐宋旧制,但并未关注閤门使制度,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才依宋制置閤门使。明代的閤门使是太祖专门为安顿刘基次子刘仲璟所设,这与洪武后期胡惟庸案继续蔓延、太祖欲启用旧臣子孙、培养东宫等背景有关。閤门使因人设职,为刘仲璟所设,也随着刘仲璟去职而罢,被并入礼部系统。洪熙初,复设閤门使,以优待精通画艺,深受成祖、仁宗父子眷顾的郭文通。从太祖末年与仁宗初年閤门使的两次设置来看,閤门使一职在明代多属因人设职,虽独立于礼部系统,其实际功能与礼部多有重合,故终罢废。比较洪武与洪熙年间閤门使的两次设置,可以发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洪武年间閤门使的设置是为了优待旧臣家族,以此培植辅佐皇室的文臣,而洪熙年间閤门使的设置更多是为了宠遇以艺术见长的东宫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