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对联
1.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清嘉庆间山长袁名曜与生徒张中阶合撰。相传嘉庆年间,书院大修竣工,门人请山长袁名曜撰写楹联。袁名曜即出上联“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众人苦思无果,贡生张中阶至,脱口答曰:“于斯为盛”。联为流水对,意思是:楚国(特指湖南)人才众多,而书院尤为兴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这幅楹联,正是岳麓书院千年以来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北宋书院创建初期,即有因卓著的办学成绩得到朝廷召见的山长周式,南宋时期有以书院掌教张栻和“岳麓巨子”为代表的湖湘学派,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王夫之,晚晴以后出现的众多人才群体,包括鸦片战争前后以陶澍、魏源为主体的政治改良派,咸丰、同治年间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为主体的“中兴将相”,戊戌变法期间以谭嗣同、唐才常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派,变法失败后以蔡锷、陈天华、程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以及包括曾多次寓居岳麓书院的毛泽东在内的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李达、谢觉哉、周小舟等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团体。人才济济之湖南,出现“中兴将相,十九湖湘”,“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的赞誉。而这些湖湘人才,多出自岳麓书院或与岳麓书院有着渊源。岳麓书院对中国历史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时,他在前坪对同学们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你看,人才济济啊!”当时,总书记对“于斯为盛”的“斯”作了新解。总书记说,这个“斯”,首先指的是湖湘大地代有人才出,涌现出许多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其次,也指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青年人正逢其时。
2.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该幅对联是清末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学监(相当于校长)程颂万撰写。上联出自《尚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圣君子。”该联既概括了岳麓书院地理位置,也抒发了作者潜心学问、培育人才的心愿。此联后来悬挂于省立湖南大学图书馆大门,1938年随图书馆一起被日机炸毁。1984年重修二门时,复制此匾归复原位。
3.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该幅对联为清乾隆时期岳麓书院山长旷敏本撰写。原联抗战时期损毁,现联为原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颜家龙补书。该联给学子士人指出了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上联的意思是:事情的大是大非要自己决定,闲言闲语就让别人去说吧,人生事业能否成功,除了靠个人的努力之外,还要看机遇,如果机遇不好,运气太差,什么大事都干不成,这时千万不要悲观失望,你就去登岳麓山吧,去感受一下皎洁的明月、徐徐的清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天地万物之理也了然于胸,荣辱得失都可置之度外了。下联是说,当你春风得意之时,要报答国家和父母的栽培、养育之恩,要思考如何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些,要把圣贤的道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这种人生态度其实也正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具体体现。
4.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该联是清乾嘉年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所撰。“大泽深山”源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礼门义路”源出《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上联讲书院南接衡岳,东临湘江,大泽深山,具藏龙卧虎气象;下联讲书院学宗孔孟儒学,通过对儒家礼义的学习,可以追寻圣贤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