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存山先生讲述“早期气论与中医哲学”

2021年05月28日 15:57


5月24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李存山先生主讲岳麓书院讲坛第440期,主题为“早期气论与中医哲学”,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徐仪明教授主持讲座。来自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及社会人士130余人到场听讲。

李存山教授

讲座主要概述早期气论中的气、阴阳、五行与中医哲学之间的交互影响和思想建构。围绕三大方面展开解析:一、“气”概念的起源与发展;二、先秦时期的“血气”概念;三、“气”(阴阳)与“五行”。

讲座伊始,李存山先生便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哲学是天人之学,它在自然科学方面主要是吸取了两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是天文历法;另一方面就是医学。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医学又是相互联系的。中国哲学和天文历法、医学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同根生、共发展的关系,三者都使用“气”“阴阳”“五行”等概念。

谈及“‘气’概念的起源与发展”,李先生指出,在甲骨文和春秋以前的金文中没有找到作为名词的“气”字。据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气”字原写为“三”,中间一划短,其意有三:乞求、迄至之迄、终止之迄。在金文“行气玉柲铭”中有“气”字,写为气下有火。陈梦家考证此器为战国初期的齐器。《说文解字》:“气,云气也,象形。”段玉裁注:“象云起之貌,三之者,列多不过三之意也。”李先生推测,“气”字的乞求之意,可能与上古的燔燎祭祀有关,乞求即以气相求。“气”字的象形初始意义还应是指云气、烟气、蒸气、雾气、风气、寒暖之气、气息(呼吸之气)等。在西周中后期,天文历法中已使用了“土气”“阳气”“阴阳”等概念。《诗经·豳风·七月》《诗经·大雅·公刘》《说文》《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周易》《国语·周语上》《尚书·洪范》《管子·水地》《荀子·赋》《张子正蒙注·太和》《物理小识》等经典中都有相关的文本与表述。

关于“先秦时期的‘血气’概念”,李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所谓“有血气者”,包括人与禽兽,相当于佛教的“有情世间”。一气含五理:物理、生理、心理、伦理、哲理。“血气”不仅是指决定人的健康状况和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还决定人与动物的生理欲望。《左传》《国语·鲁语上》《国语·周语中》《论语·季氏》等著作中对此均有详细解析。

在李先生看来,“气”(阴阳)与“五行”和中医哲学的思想体系建构、中国哲学发展的是一致的。“五行”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是洪范九畴的第一类范畴。《洪范》的第八个范畴“庶徵”(旸、雨、燠、寒、风),就包含了“气”。在《老子》书中有“气”“阴阳”,但无“五行”;《庄子》书中有丰富的“气”“阴阳”思想,但除《说剑》篇外,没有“五行”;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大讲“阴阳”,但无“五行”;《易传》也大讲“阴阳”,但无“五行”(四时与五行可能还没联系起来)。李先生认为“五行”和“阴阳”联系起来,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管子》中就有关于“四时”和“五行”的论述。阴阳五行家把五行配在四方四时,认为五行是阴阳所生,完成了“阴阳—五行”的理论建构。这个“阴阳—五行”的架构也影响了中医哲学的架构。在《黄帝内经》中,有诸多关于“五运”“五行”“五藏”“五气”的论述,“气”(阴阳)与“五行”成为一个主要的架构。这个与中国哲学的“气”(阴阳)与“五行”的发展是同步调的,所以,中国哲学与天文历法、医学等是同根生、共生长的,三者共用“阴阳五行”的架构,在这个范式下,不断发展。而中医也有自身的特点,也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不断建构,形成了一个发展的范式。

讲座现场

互动环节,李存山教授专业且详细地回答了“气学研究在当今有何时代意义”“中医的‘气’、气功的‘气’和呼吸的‘气’有何异同与联系”等问题。本期讲座深入浅出、引经据典、内容翔实,在场听众受益匪浅。通过讲座,大家对“气”“血气”“阴阳”“五行”等概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理解,有益于深化中国古代“气”论及中医哲学的研究。(文/普庆龄  图/陈永豪)


【主讲人简介】

李存山,1951年生于北京市,1978至198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到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曾任哲学编辑室主任、杂志社副总编辑;2001年调入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并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儒家文化。著有:《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中国传统哲学纲要》《气论与仁学》《范仲淹与宋学精神》《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