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建飞:五代宋初的文武群体与文武关系

2023年04月12日 16:58

为发扬岳麓书院朱张讲学传统,促进学术研究,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策划组织“岳麓书院讲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专场系列讲座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学科研岗教师主讲。

3月28日晚7点,“岳麓书院讲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第九讲在湖南大学东楼109室举行,主题为“五代宋初的文武群体与文武关系”,由岳麓书院历史系闫建飞副教授主讲,岳麓书院历史系周金泰副教授主持。

IMG_20230328_190336_edit_651786466113044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闫建飞副教授

讲座开场,闫建飞老师首先抛出“重文轻武的主语是什么?朝廷、士大夫、还是普通百姓?”“宾语文武指什么?”“重文轻武是朝廷政策还是社会观念?”等问题引导听众反思宋代的“重文轻武”现象。在闫老师看来,宋代的文武关系以及人们对文武的认识都是变化的,且文武群体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因此在辨析“重文轻武”问题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接着,闫建飞老师就“何为文武”展开讨论,具体区分了唐代至北宋前期文武官阶的变化情况,梳理了文武分途的历史线索。所谓“文武分途”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文武位阶的分途,二是文武群体的分途。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文武不分。战国时期,相将分别成为文武官员的领袖,文武由此开始分化。秦汉时期,文武职官序列并立,来自“武”的职位、品位安排更多。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官位阶占优,九品中正制、察举制都面向文官,南朝官分清浊,清官多为文官。北朝略不同,武官序列相对重要。隋唐时期,文武位阶并立。前期,高级官员的文武群体区分不明显,可出将入相。中期后,文武群体的壁垒加深,重文轻武。宋明清重文轻武。金元相对重视武功。其中,宋朝因以军事立国,王朝初期和末期多重武,承平时代多重文。宋代重文轻武并非特例,但其武功不振,故被视为重文轻武代表。

随后,闫建飞老师进一步分析了文武群体中的文官群体和武官群体。从宰相人选的变动、普通官僚士人的类别与特点,梳理唐、五代至宋初的文官群体发展特点;从禁军将领、藩镇军将、内职诸使等重要武官的选任与官阶变化梳理唐、五代至宋初的武官群体发展特点。

讲座现场

最后,闫建飞老师总结论述了五代及宋初的文武关系。他指出,重文轻武、重武轻文的“武”所指并非武功、军备,而是武人,所轻者在于武人的能力、素质、专业技能、操守等方面。五代时期的文武关系既存在武人“轻文”,也存在文人“轻武”,亦有文人内部的相轻。而武人之所以被轻视和敌视,与五代武人严刑酷法、横征暴敛、食人肉等负面形象关系莫大。同时五代时期虽武夫当政,但并未提升军士地位,形成崇尚武功的风气。而在宋初,朝廷实行抑武政策,武人的权力空间被大大压缩,武人对时局、政治的影响下降。对于武官的选任,在才能与恭顺之间,以后者为先。居于武官高位者,多恭顺而碌碌无为之辈,致使武将更容易被批评,从而导致武官吸引力下降,更难吸引人才,形成恶性循环。这也解释了为何宋辽、宋夏战争没有带来武将权势、地位的提升。宋初重文轻武风气的形成几经变化,宋太祖朝,士林仍多有追求军功、投笔从戎者;太宗朝,重视文治,后期轻武风气开始浓厚;真宗朝,开始否定军功的价值。宋代的重武轻文加剧了文武关系的紧张,导致文武关系失衡;与军事隔膜的文臣掌管军政事务,也容易导致军事决策失当。但总体而言,宋代武功不振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政策倾向和指挥体制、敌我力量的对比。与文资、武资并无必然关系。

讲座互动环节,闫建飞老师对现场听众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让听众受益匪浅。(文 图/岳麓书院20级中国史硕士 杨柳)


【主讲人简介】

闫建飞,山东菏泽人。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博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五代两宋政治史、制度史。著有《走出五代:十世纪藩镇研究》(即出),古籍整理《愧郯录》《宋代官箴书五种》,在《世界宗教研究》《文史》《文史哲》《中华文史论丛》《中山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