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林:关于湖南商周青铜器的若干思考

2023年04月17日 14:39

4月11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高成林研究员主讲岳麓书院讲坛第489期,主题为“关于湖南商周青铜器的若干思考——以湖南出土牺首兽面纹折肩铜尊为例”。岳麓书院郭伟民教授主持讲座,校内外师生及社会人士70余人到场听讲。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高成林研究员

首先,高成林老师从学界关于湖南地区青铜器的时代归属问题谈起,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开展个案研究。高成林老师以牺首兽面纹折肩铜尊为例,讲述如何进行个案研究以及个案研究的意义所在。通过类型学分析,高老师认为此类铜尊划分为三式,三式之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腹部的纹饰、兽首的位置、圈足等部位上,并借助有明确出土单位的5件铜尊,提出:Ⅰ式铜尊为殷墟四期前后;Ⅱ式铜尊为西周早期;Ⅲ式铜尊为西周早中期之交,进而指出以湖南博物院藏此类铜尊的年代应属于西周早期早段。在此基础上,高成林老师谈到了牺首兽面纹折肩铜尊这一个案研究所阐发的商代晚期器物的复古现象。

接着,高成林老师通过个案研究的意义回应了湖南地区青铜器的时代问题,将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殷墟二期以前的青铜器,来源地可能为商文化区;一部分为以尊、罍为代表的“商代南方青铜器”;一部分为商末周初的青铜器,来源地可能为关中地区。若将前两类时代偏早的青铜器排除,商末周初的青铜器所关联的炭河里文化的时代则可以划定为西周时期,并且表现出与周文化的密切联系,具体表现为各类动物形青铜器。而那些时代偏早的铜器所关联的考古学文化则可能为“费家河文化”,但费家河文化人群可能并不具备铸造大件青铜器的技术,目前来看这批铜器来源可能与工匠集团的流动有关。

讲座现场

  最后,高成林老师分享了做考古学研究的体会。他谈到,应当一切从材料出发,不迷信前人,人云亦云;同时要有宏观的视野,并从基础做起,舍得下笨功夫。

讲座互动环节,高成林老师对现场听众所提出的问题作了恳切的回答,使听众收益匪浅。(文/韩建宇 图/书院小生)


【主讲人简介】

高成林,1969年7月生于湖北天门,本科、硕士分别就读于四川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湖南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东周秦汉考古和商周青铜器研究,主持或参与发掘宁乡炭河里遗址、望城高砂脊遗址、怀化黔城小江、蓝山五里坪等考古发掘项目,在《文物》《江汉考古》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