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奎凤教授讲述朱子坤复已发、未发说 | 岳麓书院讲坛纪要

2023年05月19日 16:53

4月25日下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翟奎凤教授应邀主讲岳麓书院讲坛第491期,主题为“坤复说辨:朱子论未发时心之知觉”。岳麓书院哲学系主任殷慧教授主持讲座。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翟奎凤教授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专程自福建崇安前来湖南长沙访问掌教岳麓书院的张栻,两人就《中庸》之义的“未发”“已发”及察识持养之序等问题进行讲论。这场“朱张会讲”开启了书院会讲先河,在岳麓书院乃至整个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本场讲座,翟奎凤教授接续“朱张会讲”的主要议题,从“未发知觉:复见天地之心“坤复俱为未发或复为已发”“韩国儒者论坤复与未发知觉”“余论”等四个方面,讲述朱子的坤复说与未发知觉的关联。

首先,翟教授讲述在朱子学体系中,未发、已发说与心统性情的思想紧密关联。1169年,即朱子40岁时,他在确立心统性情思想之后,在张载、程颐等学者观点基础上发挥出一套独特的寂感动静说,并从主敬修养论上以复卦论未发(静中动)、艮卦论已发(动中静)。“在朱子看来,心(知觉)为一身之主,无间于语默动静、未发已发,主敬的工夫皆贯穿于其中。”这种观点在朱子与张栻的通信中,以及他写的《程子养观说》《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已发未发说》等文章中反复申说。

其次,翟教授讲述朱子晚年对未发、已发思想的改动及主要内涵。1189年,即朱子60岁时,他在《中庸或问》中改变了此前以复卦表示静中之动的主敬修养说法,认为“静中有物”之“物”是“有能知觉者”,坤卦纯阴而不为无阳,为只有能知觉者而无所知觉者,这是未发之静象,而复卦为有所知觉者。1197年,即朱子68岁时,朱子在《答吕子约》信中,强调未发时无喜怒哀乐,但耳有闻、目有见、心有知。翟教授点明朱子的意思是“如果认为未发一定是未有见闻,那么人的心知耳目功能就会钝化。儒家持敬涵养未发的修养工夫会使耳目之用更加精明,而不是相反。”此种有见闻而无喜怒哀乐的未发,是坤卦、复卦还是别的卦象合适呢?对此朱子并没有明说,这就为后来学者进一步阐发朱子之意提供可能。

再次,翟教授讲述韩国儒者是如何论坤复与未发知觉的关系。在17世纪至19世纪,“未发为坤还是为复,这在中国明清儒学史上并未引起太多讨论,然而朝鲜王朝时期的韩国儒者对此问题展开了长达两百年的争论。”其中典型代表为著名学者宋时烈(1607-1689年),他对朱子未发知觉坤复之说有反复讨论,观点也多次变化。后来韩元震(1682—1751)、任靖周(1727-1796)、南汉朝(1744-1809)、田愚(1841—1922)等学者也对此专门讨论。韩国学者经过持续争论之后,普遍认为朱子之意在于有见闻而无喜怒哀乐的未发,应当以复卦来比附

在余论中,翟教授讲述自己对上述内容的延伸思考。他认为未发已发到底是坤还是复,只是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和论说方式,这种取象和类比有其恰当处,也难免会有不恰当处。我们可以跳出这些纠纷,得其意而忘其象。“朱子论未发知觉修养论主要是在动静寂感的层面此时复(静中动)与艮(动中静)相对,但因林用中之问,朱子又关联到坤卦,这就牵涉到阴阳消长的宇宙论问题,主体修养论与宇宙四时关联到一起,就会使问题变得复杂。”朱子之所以反复强调未发时心之知觉的重要性,可能与其对静坐持谨慎态度相关,是为了强调要与佛道划清界限。朱子等儒者所谓的“静坐”是可以较为随意的,身心自然放松,内心清明闲适,不考虑具体事情,寂感自如。这样就把儒家涵养未发的修养工夫拓展到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做工夫。

翟教授最后总结说:鉴于朱子文献的复杂性,他本人也未对此作统一解释,未发为复、为坤可谓各有道理。我们应顺着朱子学理路作演绎,强调未发时内心的状态特征应该是知觉不昧、湛然虚明、无喜怒哀乐、敬畏、戒慎恐惧。

讲座现场

在讲座互动环节,翟教授与在座的师生们就朱张会讲意义、朱子的修养功夫、易学思想等方面的问题展开问答。师生们表示受益匪浅,了解到朱子思想的深入性与驳杂性。(文 图/书院小生)


主讲人简介

翟奎凤,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周易》与儒家哲学。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黄道周易学思想研究》等著述多部,主持“《易传》与宋明理学话语体系建构”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