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 中国教育:能否从传统找到解围之方?

2018年07月13日 08:55

自动播放

【导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在普及化、大众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教育方式与目的永远是热点话题,而诸如论文剽窃、教师性侵学生、学生杀死老师、家长声讨老师等与教育相关的负面消息,近年来频频占据头条,关于这些恶性事件的讨论,总会指向一个老问题: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

2018年6月20日下午,“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活动之“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在圆桌论坛环节,围绕“中国教育:能否从传统找到解围之方”这一主题展开,由凤凰网文化中心总监、国学频道主编柳理担任主持,知名学者杨东平、朱汉民、徐勇、朱翔非同台论道,回望中国教育传统,从传统文化出发把脉中国当代教育的症结,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以下根据论坛发言实录整理而成。

【论坛主持】

柳理(凤凰网文化中心总监、国学频道主编

【对话嘉宾】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朱汉民(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发起人、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

徐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

朱翔非(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孔阳国学工作室创始人)

在圆桌论坛环节中,主持人与嘉宾围绕“教育传统有何值得重视之处”、“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如何让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地”等话题展开讨论。四位嘉宾坦陈直言,分享真知灼见。

圆桌论坛“中国教育:能否从传统找到解围之方”现场

凤凰网文化中心总监、国学频道主编柳理主持圆桌论坛

主持人:当下的中国教育,大家或许会有这种体会,一方面是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国民教育整体水平一路高歌猛进;另一方面,出现在媒体上的教育负面也此起彼伏,有的是师德问题,有的是师生关系问题,有的是老师与家长的关系紧张问题,还有被批评得特别多的是考试制度问题,总之一句话,中国的教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当下的中国教育,到底存在什么困局?如果拉长时间线或者空间线,来分析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有效的办法,来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言

杨东平:中国的现代教育是在20世纪初,破除了传统教育以后,破旧立新,创建了新教育。那么在20世纪的历史变迁中又发生了很多不变。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的问题是在管理体制和教育价值等方面,照搬了苏联模式,与计划经济相配套。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又经历过一个极其贫困的时期,就是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所谓的“贫穷办大教育“,当时的主要问题是贫困。90年代以来,大家对教育的需求或者不满意,主要体现在公平和质量的问题上。这个质量的问题并不是我们狭义理解的升学率等等,而是指我们的教育偏离了它的基本宗旨,就是树人育人,培养人格、道德教育等,在教育体系当中已经缺乏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考试机器,把同学作为竞争的敌人,现在整个教育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教育,人从教育事业当中逐渐消失了,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很多教育乱象的原因所在。只有技术,没有人;只有分数,只有考试。我们现在有很多创新教育的探索,首先就在这方面重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关注学生、关注人的教育。

【完整阅读|杨东平:教育应以人为本 否则会变得“失魂落魄”

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发起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朱汉民发言

朱汉民:中国传统的教育是君子教育、成人教育,就是要培养人,培养精英,必须要全面发展,需要完善的人格,有内在的德性,有一种兼济天下的情怀的君子教育。这种教育内在的人格和外在的能力都要得到发展。如果把教育变成一个片面的,我们今天说的偏功利主义的科学主义的教育的话,就有失偏颇了。我认为这个偏颇一直存在中国,当然我们说现在教育与传统教育区别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过分地片面地强调科学主义,将科学作为最核心的、最重要的,这是不对的。

传统并不意味着古代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是脱节的,我们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这种资源需要挖掘出来,我们重新把它复兴起来,与现代教育嫁接起来。

【完整阅读|朱汉民:学以成人 挖掘优秀传统与现代教育做“嫁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徐勇发言

徐勇:中国的教育从过去到现在,再走向未来。我们评判现代教育时,应该以未来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根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教育应该是我们所超越、变革的对象,所以我们说对现代教育不满意,我觉得这是情理之中的,因为我们的评判标准是未来。我们之所以从事教育,因为我们对我们的现状不满意,我们从事教育不是让我们的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而是为了超越现代社会,提高现实的品质和层次,如果没有这样的情怀,我们没有必要做教育工作。

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注重规模,很多院校规模很大。但是中国传统教育,无论是私学,还是官学,无论是私塾,还是书院,它的规模都非常小。中国明清时期特别严格,明清的府学只有40人,会控制规模,除非某个人在某个地区有很大的贡献,可以为他的家乡增加一个,整体上控制得很严。但现在的教育规模越来越大,我班上的学生,一个学期下来我都叫不来名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说学习中国传统教育,这种规模小、人数少、师生朝夕相处的方式,是可以借鉴的。

【完整阅读|徐勇:“传统文化”是学生的正餐 而不是点心】

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孔阳国学工作室创始人朱翔非发言

朱翔非: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没有专职的国学老师,“比如说教《论语》的老师,有很多老师原来是教历史、政治的,可能校长说,你要有点时间,你就干脆当国学老师吧!真正的高校毕业的专业学生,到学校中小学里去当国学教师的我估计很少,或者是几乎没有,这是一个问题,这是当务之急。”

【完整阅读|朱翔非:当务之急是培养专职的国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