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润博|作为思维方式的历史学——以契丹史研究为例

2024年04月02日 10:53

2024年3月22日上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星斗计划·新秀组”入选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苗润博老师讲学,主题为“作为思维方式的历史学——以契丹史研究为例”。岳麓书院副教授于月主持讲座。

苗老师首先指出,契丹早期史的个案研究对探索草原、中原历史叙述问题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意义。他认为,从北魏著《国史》、北齐修《魏书》,到两《唐书》、两《五代史》、宋朝《国史》,皆设《契丹传》,形成了一套绵延六七百年的文献谱系,贯穿了契丹从初现到建国的全过程,这在古代中原关于北族的记载中极其罕见。

随后,苗老师抛出两个问题:《辽史》所见契丹早期史是否等于辽时的记载?契丹王朝当时究竟如何看待、记录自己建国以前的历史?他认为,《辽史》所见契丹史叙述框架是经过元朝史官重构的,几乎每一条都经不起推敲。元朝史官重构契丹早期史有两大关键性环节,一是将辽朝文献所记遥辇时代与中原文献所记大贺时代相衔接,二是将辽朝文献所记始祖奇首可汗时代与中原文献最早记载契丹的北魏时期相对应。

他进一步指出,元朝史官通过杂糅不同系统的文献,不断弥缝调和、删削修剪,从而将原本多元复杂的图景化为一元线性叙述,反映了后见之明的重构逻辑。他认为,想要走出元人的契丹史观,需要分三步走:首先,要对传世的契丹史材料做减法,剔除后世史家新增的记载;其次,要回归辽朝时人的说法,努力还原契丹王朝自身的历史叙述;再次,要对比辽朝文献与中原文献,在文本缝隙中发现问题。

最后,苗老师总结了历史学思维的两个基本特质: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重构。他指出,想要养成历史学思维,不仅要突破一些看似天经地义的认知,批判性地对待文本材料,还要反思既有研究的局限,努力提出新问题,从而拓展研究的边界。

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听众踊跃提问,苗老师的回答深入浅出,层次分明,现场气氛热烈。(文/韩政委  图/陈永豪)

【主讲人简介】

苗润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研究方向为宋辽金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史。著有《〈辽史〉探源》(中华书局,2020年)、《文献清源与史学问径》(中华书局,2023年)、《重构契丹早期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