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刚 | 洞庭湖湖田围垦与生态变迁

2024年12月01日 17:08

2024年11月26日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坛·书院教师主讲专场”第五十四讲开讲,主题为“洞庭湖湖田围垦与生态变迁”。讲座由岳麓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刘志刚主讲,历史学系副教授李伟主持。


讲座从洞庭湖区的范围、洞庭湖区围垦的表现、发展、停滞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一. 洞庭湖区在何处:历史时期,人们往往是以某州、某县这些具体的行政单位来指称洞庭湖的范围,其基本的地理特征是“滨湖”。清代以降对洞庭湖区范围的界定经历了一个由纯湖区向湘资沅澧四水尾闾及荆江南岸扩展的演变过程。其中核心区相对稳定,对边缘区的认识有较大出入。新中国成立初年,人民政府将湘资沅澧四水尾闾及荆江南岸地区认定为洞庭湖区,包括湖南的益阳、常德、沅江、汉寿、安乡、南县、华容、岳阳、湘阴、望城、临湘、澧县等十二县,以及湖北松滋、公安、石首、江陵等四县。

二. 洞庭湖区围垦是何样:历经天灾人祸后,清代康熙中期荒废堤垸陆续恢复,之后1716年和1728年朝廷两度拨帑修缮围堤,区域经济开发进入新时期。乾隆中期,为防止洪涝灾害,遏制滥围滥垦“与水争地”,清廷采取严厉的禁垦政策,但民间围垦之风难以止息。咸同年间,四口南流局面形成,泥沙淤积加速,政府积极推动地方围垦,湖田围垦进入全新状态。光绪年间,官府统一招民佃种。民国年间,围垦持续增多,处于失控状态。

三. 洞庭湖区围垦何以发展:洞庭湖区湖田围垦是以其适宜的自然环境与强大的社会需求为基本条件的,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良好的降水条件、广阔的湖田洲土、巨大的生产潜力,加上整个社会强大的粮食需求,促进湖区围垦迅速发展。

四. 洞庭湖区围垦何以停滞:洞庭湖围垦面临生态困境,包括湖区洪涝灾害与土壤肥力的不平衡性与衰退。湖区水灾以道光中前期为界,前少后多,同时湖区水灾大致以十年为周期波动,而水患加剧会冲毁已垦之田。清至民国水灾频次呈现西北-西南-东北-东南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围垦增多,蓄水无地使得湖区渍灾频发,泥沙淤积严重。此外,湖区各处田土质量差异大,湖区民众因缺乏资金、技术、知识不养地使得土壤肥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