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站 | 1920年代反帝论述在中国的兴起
11月25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邹小站研究员讲学,主题为“1920年代反帝论述在中国的兴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党委书记陈宇翔教授主持讲座。
邹小站老师指出,当前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内的碎片化现象较为明显,许多关键概念和议题需要有更加宏观的分析视角。例如,要深刻领会“反帝”这一重要论述的真正含义,必须将其置于近代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展开。
清末时期,思想界将“帝国主义”视作民族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期望通过政治改革实现国家的富强,从而在帝国主义主导的国际秩序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甚至有志于成为帝国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尽管章太炎、鲁迅等思想家从国际主义和中华文明的本质等角度出发,发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先声。但整体来看,主张根本性改变此一国际秩序的“反帝”论述却尚未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逐渐被视为军国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综合体,是国家主义发展至极端的不良结果。站在“世界主义”的立场下,对“帝国主义”的批判逐渐增多,朱执信、毛泽东等人均提出了预防中国走向“帝国主义”的策略。在这一时期,“反帝”论述多被用于表达“反对扩张”和“破除大国迷梦”的理念,但缺少了从经济角度对帝国主义形成原因及应对方式的分析。
20世纪20年代,随着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传入中国,“帝国主义”一词被确定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反帝”论述也被赋予了世界革命的属性,用以强调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彼时,苏俄东方战略的推行以及中国知识界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论争,使得帝国主义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反帝运动也随之兴起。思想界围绕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帝国主义侵华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反帝的必要性、反帝策略等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讨论,促使“反帝”论述日趋成熟。在此时期,“反帝”论述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打通阶级解放、民族解放与人类解放的方案。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内部加强了对“反帝”论述的认同,也推动了国民党人对这一论述的接受,并将“反帝”确立为中国革命的第一要务,实现了“反帝”论述在国内的进一步流传与普及。
在最后的总结中,邹小站老师认为“反帝”论述在近代存在着多重含义。一是将帝国主义视作列强侵略的政策,“反帝”即“反侵略”;二是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后阶段,“反帝”即“反资本主义”;三是将“反帝”等同于反对具体的列强国家。总而言之,“反帝”论述在1920年代的兴起,不仅确立了争取国际平等地位为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也使中国共产党人明晰了共产主义革命与民族革命之间的阶段区别,并且加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凝聚力,更对近代中国革命以及学界的近代史叙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秦臻旭, 图/李政沐)
【主讲简介】
邹小站,湖南邵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思想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关注清末民初思想、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等。出版有《章士钊社会政治思想研究(1903—1927年)》《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合著)《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第四卷、第六卷,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