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林 | 混一礼俗:元代国家祭祀研究
2024年12月21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马晓林教授讲学,主题为“混一礼俗:元代国家祭祀研究”。岳麓书院历史学系向珊副教授主持讲座。
马晓林教授首先为听众清晰地展示了学界对元朝礼制史研究的基本脉络。指出在族群、政治和文化整合背景下的元朝,所谓“国俗”“国礼”“国俗旧礼”的内涵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他以“神杆祭天”“洒马奶祭天”“射草狗”等礼仪为例,证明了元代的礼仪具有复杂性、融合性与流动性等特点。
随后,他谈到了中原吉礼制度的本质因素问题。认为山川祭祀在蒙汉信仰中具有相似性,故汉地的山川祭祀得以最早被蒙古统治者接受;元世祖中期对于社稷、风雨雷师以及先农祭祀的接受,则是着眼于他们作为农业神的实用功能;元代中期推行的中原吉礼制度,则与元中期政治斗争激烈背景下的政治因素息息相关。
关于蒙汉礼制的互动与融合问题,马晓林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元代太庙、影堂、宣圣庙、三皇庙、帝师殿等文化与建筑的分析,他提出蒙汉礼制具有“二元并置,多元糅合”的特点。元代皇帝注重时效性和实用性,国家祭祀具有十分浓厚的现实政治色彩,因此元朝杂糅多元的礼仪,既有融合的一面,也有可能引起疏离。而后者是元朝走向灭亡的内在原因之一。
最后,马晓林教授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详细的文本批判,重估了元朝的礼制史地位。他对“元代礼失百年”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元代在祭祀方面并非失传,反而更加注重承续中古礼制,并与蒙古特有的礼制进行杂糅,有蒙汉二元并置的特点,也对明清时期的礼制有着直接影响。
在讲座总结中,他指出元代国家祭祀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统一规范了祭祀活动,强化了社会秩序,还凝聚了民族文化的血脉,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瑰宝。此外,元代国家祭祀制度的演变也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性。少数民族礼俗与汉民族礼俗的交流与融合也扩展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维度。(文/王皕骜)
【主讲简介】
马晓林,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曾为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日本大阪大学、意大利乌迪内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中外关系史、民族史。著有《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文本与礼俗》《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混一礼俗:元代国家祭祀研究》,译有《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税收的新证据》《珍珠在蒙古帝国:草原、海洋与欧亚交流网络》等,在《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期刊发表中文、英文、意大利文、俄文学术论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