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荃 | 儒学、儒教与人的现代化
12月5日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山东大学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研究所葛荃教授讲学,主题为“儒学、儒教与人的现代化”。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袁承维主持讲座。
葛荃老师指出,中国在西学东渐后,面对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部分研究者在反思儒家对古代中国的影响时,将之视为儒教。对此他并不认同,在讲座中,他以“何为孔儒一脉”“何以儒学不是儒教”“儒学视域中的人”三个部分讨论之,并在人的现代化之基础上,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建议。
在“何为孔儒一脉”部分,葛老师透过介绍“孔子的忧世情怀与治道选择”“孟子的‘仁政’治国政策”“荀子的‘王政’政治设计”,让大家认识儒学和儒家传承。孔子的儒学思想,分别由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扬。孔子身处乱世之初,意欲变无道为有道,呼吁治者必须德治天下,并恢复周初的封建礼制。孟子论政,由仁心而仁政,强调重民的德治天下。荀子为了约制性恶的倾向,化性起伪而以礼为主、以法为辅,设计出政治规范。孔儒一脉的思想重点在忧国忧民与平治天下,展现了现世智慧与大国情怀。汉代以降,垂范百世。
在“何以儒学不是儒教”的阐述中,葛老师提到有研究者认为儒学是儒教,他不认同这个观点。他强调,信仰不完全同于宗教,信仰可分为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儒学具有现世性,内涵是政治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特质包括政治信仰的崇拜物是常常替换的;政治信仰期盼和向往的是当下有序政治和未来理想政治;政治崇拜仪式主要是权威崇拜,与宗教膜拜仪式不同,没有生命仪式和教阶系统。在这些特质之下,葛老师强调儒家作为政治信仰,展现出忧国忧民和平治天下为内涵是利国利民的。
在“儒学视域中的人”分析中,葛老师指出现代化社会的达成,需要以“人的现代化”作为重要推力,而人的现代化建立在人的自我认知。回到传统来看,儒学理性充盈,但有巨大缺陷,儒家眼中人的自我认知很早,但特点是只有集体的人,没有独立的个体人。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中国,迎来了人的解放,以此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将弥补儒家原有缺陷,实现具有新特色的现代化。也就是说,传统思想文化不具有现代性,但在人的现代化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在最后的总结中,葛老师再次揭示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亟需弘扬与传承,相较而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更重要的推力是人的现代化。当代中国社会需要的是理性,而不是宗教信仰,更不是把儒学装扮成儒教。另外,人的现代化是透过个体主体意识的张扬来实现的。
(文/袁承维,图/李政沐)
【主讲简介】
葛荃教授,博导。曾任教于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历任副院长、院长。现为山东大学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会会长。曾于2002、2011年分别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三版政治学卷“中国政治思想史”分支主编;并获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术业专攻:中国古代思想史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代表作:《政德志》《走出王权主义藩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晚明东林党人政治精神研究》《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