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正 | 南朝陈墓的认定
12月9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韦正教授讲学,主题为“旧识新知:南朝陈墓的认定”。岳麓书院考古学系张科副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主要围绕三部分展开,分别是“灵山大墓的年代和主人”“南朝陈墓的认定”“南朝陈画像砖流行的背景”。讲座伊始,韦正教授介绍了此次主题的背景,何为旧识新知?即在旧材料的基础上,因观念和方法的变化对原有材料产生了新的认识。而这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则与研究兴趣和理念的转向密切相关。对此,他结合自身的求学和研究实践作了充分交待,并强调了石窟寺研究和美术史研究之于墓葬考古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基于以小见大的思路,韦正教授从灵山大墓切入。就灵山大墓而言,他首先聚焦于其所出之青瓷莲花尊。青瓷莲花尊在我国南北朝时十分流行,为什么这件青瓷莲花尊格外引人注目呢?他认为,这件青瓷莲花尊体型之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无出其右者,并从墓葬空间、陪葬家具、礼仪等角度考量,指出其墓主身份绝非等闲。该墓出土的石俑和陶俑亦是如此,突出表现在体型和类别两个方面:
从体型上看,与南朝齐梁墓葬出土的30多厘米石俑相比,灵山大墓出土的46和64厘米的石俑显得十分高大。就类别而言,其所出的笼冠俑极其罕见。目前发现的南朝墓葬中,只有灵山大墓和丹阳吴家村南齐墓出土笼冠俑,后者被推测为南齐帝陵。可见,这种陶俑的使用规格很高,并且很可能出自皇家作坊。
综上,灵山大墓在南京地区南朝诸墓葬中别具一格,结合文献记载来看,其为陈文帝永宁陵的可能性很大。
陈文帝陵的确定及其体现的与时代更早的南朝墓葬之差异,自然引发了学界对陈代墓葬的认定。这一问题的解决,势必有赖于确凿无疑的墓例。南京地区考古发现中,符合这一条件的有两座,即黄法氍墓和迈皋桥红星砖瓦厂墓。前者出有墓志,表明其营造于576年;后者虽出有墓志,但只见其首字为“陈”,其余信息不明。不过,它与前者墓葬形制相似,且这种相似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因此,迈皋桥红星砖瓦厂墓属陈代,应无异议。
立足于上述三座墓葬,韦正教授从南京地区南朝墓葬中甄别出了一批陈代墓葬,最具代表性的首推江宁胜太路墓。此墓的文化面貌与黄法氍墓颇为相似,发掘简报判定该墓的时代应为南朝晚期。韦教授赞同这一认识,并进一步收缩为陈代。在此基础上,他还敏锐地指出,胜太路墓出土的画像砖具有长江中游地区风格,如果这个推测没有太大的问题,以此为依据,南京地区其他与长江中游地区相关的南朝画像砖墓,其年代也可锁定为陈朝。此类墓葬包括雨花台区华为南京软件基地M84、江宁胡村墓、新宁砖瓦厂M1、铁心桥王家洼墓、中央门外万寿村墓和幕府山五塘村墓。
顺此思路,韦正教授对南京以外地区的南朝画像砖墓予以高度重视和整体观照,指出长江以南的常州戚家村墓、田舍村墓,余杭小横山墓、庙山墓,闽侯南屿墓、南安丰州墓和长江以北的六合樊集墓、邗江高小墓、扬州张巷墓和淮南梁郢村墓中,除了闽侯南屿墓、南安丰州墓文化面貌比较独特,应单独予以考虑外,其余不少墓葬的年代可进一步推定为陈朝,并着重对常州戚家村墓和余杭小横山墓展开分析论证。关于常州戚家村墓,韦正教授赞同其年代为南朝末至唐初,墓中所出中晚唐瓷器是后期盗扰进去的传统认识,但又难能可贵地对“南朝末至唐初”这一时代跨度加以解释,指出这一现象是二次葬形成的,并进一步认为“先死者埋葬年代再早,由于不可能跨越陈隋近七十年间隔,所以难以进入到梁代,而只属于陈代。”因此,常州戚家村墓可以作为典型的南朝陈墓看待。由常州戚家村墓可知,距离相近、形制相似的常州田舍村墓也属于南朝陈墓。
就余杭小横山画像砖墓而言,韦教授先是着眼于墓葬结构,注意到小横山墓地中有一批墓葬,如M13、M14、M24、M79、M88和M112的顶部砌法与常州戚家村墓相同,而这种砌法又很特殊,进而揭示二者年代应大致相当;随后从画像题材和工艺水平方面,比较分析小横山画像砖墓与常州戚家村墓的联系,认为前者应该晚于后者;最后结合南朝画像砖资料的整体时空分布及其使用情况,对上述认识加以辅证和强化。
厘清陈代画像砖的年代和分布地域后,韦正教授勾勒出一条南朝画像砖的传播路线,即从汉水中游传播到南京地区,再从南京传播到余杭、常州等地。在此基础上,他对南朝陈画像砖流行的背景加以分析。他指出,关于此一背景,文献资料中虽无直接记载,但综合有关史料可知,陈霸先在建康建立南朝政权等一连串事件,造成了长江中游人口向外传播与频繁往来,特别是士人,江陵一带士人大量逃亡,最终造成江陵、襄阳的全面衰落,汉水中游画像砖因此传播到长江下游地区,并以沈君理父子和殷不害家族的事迹为例,辅助说明中游人口大量外逃的历史事实。
(文/张科、黄河茜)
【主讲人简介】
韦正,男,1968年1月生,汉族,江苏淮安人。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边疆考古、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汉魏南北朝考古,兼及佛教考古、美术考古等,出版《六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魏晋南北朝考古》《将毋同——魏晋南北朝图像与历史》《南北朝墓葬礼制研究》等专著,在《考古》《文物》《考古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赴韩国汉阳大学人类学系、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等国外著名学术机构访问,在意大利威尼斯大学中文系、西班牙格纳拉达大学考古系等国外院校讲授中国考古学。其研究成果和讲学受到学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与一致好评。